特别策划:60天备战高考用巧劲(上) |
作者:SINA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9 10:48:00 |
|
从今天开始,高考已经进入最后两个月的冲刺复习了。在接下来的60天当中,考生需要复习什么?怎样在最后阶段再拔高?如何不被紧张的考前情绪压倒?家长能帮孩子些什么?成为当前的焦点问题。为了能帮助大家正确、从容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名师家教》从各学科复习技巧、过来人心经以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给出最权威的指导,希望给大家在“大决战”前夕备足“弹药”,让大家“轻装上阵”。
60天复习:语文
成为“狡猾”的应试者
耀华中学 张军
目前高三语文学习的现状大约是,同学的题做了不计其数,心中略有几分自信,但是随着更多更新的套题的到来,同学们的自信心又不免经受一次又一次或大或小的打击,怎么办?
第一、回头看
依老师的经验,目前做新题的目的应该是保持临战状态,而不是挑战,更不应理解为新题做得越多越好。同学们先前已经做了许多题目,有专项,也有套题,错误肯定不少,有的甚至是反复出现的“疑惑”“犹豫”,比如“融会贯通”的“会”的字形,“简洁”与“简捷”的词义辨析等,这就特别需要大家把先前的题目找出来,仔细研读错题,夯实走过的路,心里也会更塌实。
第二、去硬伤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问问自己,在上考场之前还有没有混淆不清的概念,比如“修辞”和“表现手法”,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规范,“长句”与“短句”,“整句”与“散句”,甚至是记叙类文章与说理类文章的区别等等。也就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同学一提笔答题就暴露自己知识缺欠的地方是否搞清楚了,换句话说,在大原则(大方向)不出问题的情况下,具体的表述略有偏差是可以容忍的,但硬伤是会暴露人前的,在试卷上没有商量的余地,考前必须改正。
第三、找规律
题目做得多了,参考答案见得多了,特别是“回头看”的过程中,大家会发现有的题目是大家经常与答案存在偏差的,比如在现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种题目,问“某段或某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同学们经常答不全面,这时我们就可以在诸多的“参考答案”中找到这样一个规律——几乎所有的答案都是从两个方面来回答的,即“在文章结构(情节)上的作用”以及“在主题(中心)上的作用”,找到这样的规律,同学们就会发现,这样的题目再也不会“丢三落四”了,其实,这样的规律还有很多。
做“狡猾的应试者”
我一直强调同学们要做“狡猾的应试者”,就是建议同学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在回答没有绝对把握的题目的时候,应该冷静地洞悉命题者的意图,而不是“硬上”“瞎猜”“抓阄”,比如病句题目,句子中一个谓语后面带两个宾语,或者两个谓语同时带有一个宾语,这样的句子很可能存在搭配不当的情况,当然,这种句子中宾语的前面肯定要有较为复杂的定语来迷惑大家。再有,句子中如果有并列的动词,可能就会有顺序的错乱;如果前面有“是否”,后面可能就搭配不当;介宾短语出现在句首,整句可能就成分(主语)残缺等等。如果能透过题目表面而窥探到命题者的内心世界,也许“狡猾”并不意味着只是“权宜之计”,很可能就是“万全之策”了。
[1] [2] [3] [4] [5] 下一页
|
|
|
上一个文章: 2007年海淀区一模文综测试历史试题评析 下一个文章: 07高考政治热点分析: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