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托业考试 | 考研专区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正文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二)
作者:文都教育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4-3 16:13:46

  文都教育: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二)

  11.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它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一切矛盾,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之间的矛盾,商品与货币之间的矛盾都是由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它贯穿于简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这一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1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随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发展的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货币出现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对立。这种矛盾的外化,一方面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本质是

  A.商品交换的媒介物B.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

  C.商品的等价物D.商品相对价值形成 【B】(2007年单选题第5题)。

  13.货币的职能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其他职能由此产生

  价值尺度是指用货币来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职能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B.信用货币C.观念上的货币D.现金 【C】(2005年单选题第5题)。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无需现实的货币,只需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流通手段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贮藏起来。执行贮藏手段的货币不能是想象的或观念形态的货币,也不能是不足值的货币或仅仅是价值符号的纸币,而必须是足值的货币即具有实在价值的金银。

  支付手段是指在赊购赊销即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时,货币用于清偿债务的职能以及用来支付租金、利息、税金和工资的职能。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发挥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社会财富代表的作用,它是货币上述各种职能在世界范围的延伸和运用。

  14.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三个因素。

  纸币的流通规律要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即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

  15.纸币和信用货币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信用货币是指在信用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能够执行货币职能的一种信用凭证和符号。信用货币有银行券、银行票据(如支票)、商业票据(如期票和汇票)、信用卡、电子货币等。信用货币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一种价值符号。信用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能够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增加了商品经济中危机产生的可能性。

  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时造成通货膨胀,反之则造成通货紧缩。

  1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它以价值为基础。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通过价格与价值的背离,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在各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分配,使社会资源配置趋于合理与优化;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和两极分化。

  17.市场机制

  价格与供求、竞争相互作用构成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发挥了调节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供大于求,价格下跌;供小于求,价格上升;供求相等,价格等于价值。价格也会反作用于供求:价格下跌,会引起供给减少,需求增加;价格上涨,会引起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18.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之间的区别

  商品流通公式是:W-G-W。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这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的区别看出来。两者区别是:买卖顺序不同;起点和终点不同;流通中充当的媒介物不同;目的不同,简单商品流通是为买而卖,目的为了消费,为了得到另一种使用价值,资本流通是为卖而买,目的为了价值增殖,为了得到更多的货币。

  19.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的总公式是G-W-G′(G′ = G +⊿G)G-W-G′是

  A.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B.生产资本的循环公式

  C.商品资本的循环公式D.资本总公式 【AD】(2007年多选题第24题)。⊿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

  价值增值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20.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但劳动力成为商品,却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特定的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二是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文都教育: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三)

  2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劳动力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这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商品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2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是这两个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资本主义劳动的特点:一是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

  23.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两部分:必要劳动用于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剩余劳动用于生产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增殖过程的分析,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

  A. 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和生产价值的时间

  B. 转移旧价值的时间和创造新价值的时间

  C. 生产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D. 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D】(2008年单选题第5题)。

  剩余价值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24.资本的本质

  资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厂房、机器、设备等等,但是这些物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能够带来价值的价值。

  2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具体劳动转移到产品上,不改变价值量,称作不变资本,用c来表示;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被工人用于购买生活资料,而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再生产出来,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其价值量是可以改变的,称作可变资本,用v来表示。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有重要意义:(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它为确定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26.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土地、设备、原材料等与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离不开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条件,所以它们和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本身不创造价值。为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基于

  A.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创造价值B.要素所有权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

  C.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内在要求D.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 【BC】(2008年多选题第24题)

  27.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也可以用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来表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剩余价值率有提高的趋势,它表明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加深。

  表示方法:物化劳动表示法:m′=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m /v;活劳动表示法:m′=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8.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绝对延长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在工作日总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都是资本家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两种基本方法。二者的共同点在于,无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主要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就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相对剩余价值。在现实中这两种方法往往是结合使用的。

  29.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也是工人的剩余劳动。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单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30.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的报酬。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资本家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能成为商品的是劳动力,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区别劳动力和劳动,是揭示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提醒:报考法硕不可忽
    固顶文章[考研资讯]200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初试04-01
    固顶文章[考研资讯]2008年34所高校复试分数线公布04-01
    固顶文章[考研资讯]2008年MPA考前辅导班招生简章03-2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哈尔滨工业大学08考研复试分数线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分数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分数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分数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分数04-01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数学]09考研数学完美备战方案:吃透大04-03
    普通文章[英语]实用资料:考研英语词汇常考后缀04-03
    普通文章[英语]实用资料:考研英语词汇常考后缀04-03
    普通文章[英语]实用资料:考研英语词汇常考前缀04-03
    普通文章[英语]实用资料:考研英语词汇常考前缀04-03
    普通文章[英语]专家点评:考研英语大小作文如何04-03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理论如何攻陷?专家教你04-03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一04-03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二04-03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三04-03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