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总题数18;总分数82;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7%;占本部分数比重28%)
1.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7题(分析):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2.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
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3.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历年考点:
2005年第25题(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004年第16题(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
西部大开发战略及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历年考点:
2006年第31题(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2004年第36题(分析):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当前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2000年理科第25题(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1999年文科第29题(简):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1998年文科第17题(多):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
1997年理科第28题(论):农业的基础地位及加强这一地位的基本措施、意义。
加快城镇化进程。
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历年考点:
2006年第11题(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核心问题。
2002年理科第11题(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2年理科第27题(多):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2000年理科第14题(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1998年理科第30题(材料):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及重点。
1997年理科第8题(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1997年文科第29题(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997年文科第17题(多):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4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历年考点:
1999年理科第36题(材料):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推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总题数20;总分数70;占本部分题数比重19%;占本部分数比重24%)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历年考点:
2002年理科第13题(单):邓小平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论述。
2000年理科第34题(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1999年理科第11题(单):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97年文科第6题(单):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9题(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历年考点:
2000年文科第35题(材料):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历年考点:
2002年文科第10题(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2001年理科第24题(多):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涵义。
历年考点:
1999年文科第34题(论):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历年考点:
2003年第12题(单):非公有制经济及其地位。
2002年理科第26题(多):我国现阶段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
2002年文科第12题(单):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
依据。
历年考点:
2001年文科第9题(单)、2001年理科第13题(单):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2000年理科第24题(多):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998年文科第7题(单):国民收入的分配。
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历年考点:
2003年第25题(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
2002年文科第35题(论)、2002年理科第35题(论):正确认识和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000年文科第22题(多):共同富裕的必要性。
[1][3]
2007年考研报考指南
考研报名
报名日程
报考公告及设置
网报常见问题
网报注意事项
考研政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