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汉
[析形]
形声。其形旁“火”,甲骨文作“ ”,象火苗形,本义指燃烧时产生的火焰和光。隶变后作偏旁,在左写作“火”,在下写作“灬”。从“火”的字,其记写的词义大多与火或火光有关。《说文》:“然,烧也。从火肽声(然,燃烧,从火肽声)。后来“然”被借用为指示代词。于是加义符“火”另造“燃”字以表示燃烧义。“然”与“燃”,古今字。
[释义]
本义:燃烧,动词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孟子·公孙丑上》
——像刚刚燃烧的火,像刚刚流出的泉水。
煮豆然豆萁 《七步诗》
——煮豆子用豆秸烧火。
[假借义]
1.这样,指示代词与“此”同。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六国论》
——发展到颠覆的结局,从道理上说本来应该这样。
2.是的,对的,形容词,由“1”引申(“这样”含指给人家看之义,有肯定义)。
然,诚有百姓者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对的,确实有这样的百姓
3.……的样子,助词(形容词词尾),常附于描写声貌情态的副词、形容词后,由“1”引申。亦可不译。
项王默然不应 《史记·鸿门宴》
——项王沉默不作声。
4.虽然,表示让步连词。
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 《史记·陆贾列传》
——虽然有忧虑,不过是忧虑吕家众贵戚和少主罢了。
5.然而、但是,表转折连词。
然郑亡,亦有不利焉 《左传·触之武退秦师》
——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不利的地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
——但是看看它的左右两边,游览到这里并题词留念的人已经少了。
与其他词组成的固定结构。
6.自然:复合虚词,由副词“自”与助词“然”组成,副词性,用于谓语前和句首,表示事态顺于自然,是合理的,沿用至现代汉语,可不译。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伶官传序》
——忧思劳苦可以使国家兴旺,安逸享乐可以导致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7.然则,由代词“然”与连词“则”组成,连词性。
(1)表示承接,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此,那么”,有时可直接译为“那么”。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既然这样,一根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用力气。
(2)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但是”。
然则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有政如此,国必乱。 《韩非子·五蠹》
——然而没有功绩就受到委任,没有爵位就得到显荣,有这样的政治,国家必定有祸乱。
8.然而。代词“然”和连词“而”组成的连词性结构。“然”,代上文所述内容,“而”表示转折。可译为“这样却”“然而,可是”。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过秦论》
——可是成功失败,大不相同,取得的功业完全相反。
9.然后。连词性结构。“然”,代词,如此;“后”表示“如此而后”之义,沿用至现代汉语。
(1)表示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而后”,或不译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
——穿越云气,背负青天,而后往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2)表示条件上承接,后一件事或动作的发生出现,以前者为条件,可译为“之后”“而后”。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欤。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难道大王要兴师动众,使您的臣子和士兵,冒着生命危险和诸侯结下深仇大恨,而后才快乐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