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托业考试 | 考研专区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司法考试 >> 复习指导 >> 正文  
 
 
 
司法考试冲刺重点难点(刑法学)之犯罪主观要件
作者:SINA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6 21:56:12

  3.偷盗井盖的案件

  由于一些井盖是在公共场所或公路上,如果井盖被盗可能会发生车辆或人员损伤等情况,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另外如果行为人盗窃的井盖达到数量较大的标准,同时又危害公共安全的,一行为触犯两罪——盗窃罪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属于典型的想象竞合犯。通常来说盗窃井盖的行为人不会采取避免措施,应该构成间接故意。即便没有发生实际后果,也应定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4.打猎或练习射击而误中他人的案件

  比如,有两个游人在旅游区旅游时练习射击,用自带的枪打树上的松果,结果将一百多米外的一个游人打中,该游人经抢救无效而死亡。这种情况下应该定过于自信的过失。另外由于行为人的行为是在旅游区实行的,针对不特定多数人,所以应定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又如:一个大学生从表兄那里借来一支枪,拿着到宿舍打树枝玩,后来看见有几个同学在楼底下走,结果照着两个同学的中间开了一枪,按行为人自己的心态想把中间的泥土打起来,吓唬同学,与他们开玩笑,没想到打中了后面的一位同学,该同学经抢救无效死亡。该行为人对自己的枪法过于自信,又过高的估计了当时的有利条件,导致结果的发生,所以是过于自信的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5.因斗气或开玩笑而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件

  这类案件有故意也有过失,具体案件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在斗气的案件中,间接故意的可能性比较大;在开玩笑造成人员伤亡的案件中,往往过于自信的可能性比较大。

  6.不计后果动辄行凶的案件

  7.司法考试例题

  24岁的青年张某非常喜欢邻居家4岁的男孩小涛。一日,张某带小涛到一座桥上玩,张某提着小涛的双手将其悬于桥栏,小涛边喊“害怕”边挣扎,张某手一滑,小涛掉入河中,张某急忙去救,小涛己溺水而死。从刑法理论上看,张某对小涛的死亡结果在主观要件上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C)

  A.间接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行为人进行的是非常危险的活动,但是还是开玩笑,并且在被害人掉到水里后,行为人采取了积极的避免措施,尽管没有避免被害人死亡这个结果的发生,还是属于过失。

 三、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二者的相同点:这两种心态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无认识)。

  二者的根本区别:行为人是否应当预见、能够预见。如果行为人应当预见、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的,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如果行为人根本不可能预见的属于意外事件。疏忽大意的过失行为人通常违反了一般的注意义务。这涉及到行为人是否负有注意义务和具有注意能力。

  如果行为人有违反法律、法规和一般规章制度的行为,通常应当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重大责任事故、医疗事故案件、玩忽职守通常属于此类情况。

  违反社会一般常规,违反社会一般注意义务,通常可解释为疏忽大意。

  判断是否“应当预见、能够预见”,应当采取一般人标准或者是折衷说的标准。

  具体例证分析:

  1.药房的医生认为丢失标签的一种药是芒硝,于是就贴上“芒硝”的标签,在中药房使用。有人就将“芒硝”给病人使用,后来发生中毒的情况,造成两人死亡,经检验死于砒霜中毒。此案中行为人的心态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

  2.狩猎时误将人当作动物

  案件:在80年代时,民兵连长训练归来时,带着一个民兵。民兵连长当天下午到了他的一个亲戚家,亲戚是一个老猎户,老猎户让他们当晚住在他家,而且要求他们当天晚上一起去猎野猪,因为野猪对庄稼毁坏比较严重。在吃饭的过程中,老猎人安排他们到时一起去指定的位置,不能随意走动,在收工的时候听口令、听指挥一起收工。让大家注意不要误伤自己的人。安排完后到指定的位置。被告人民兵连长当时在一个庄稼地偏高的位置,下面是开阔的庄稼地,不远处是老猎人的位置。晚上在观察的过程中,民兵连长看到有一个黑影在庄稼地里移动,也能听到声音,认为是野猪来了,瞄准射击,打中了黑影,走过去一看把他的亲戚老猎人打死。

  分析:

  事情发生在夜晚,这个事件不会有其他人出现在这个地方,而且老猎人规定不能随意走动,是老猎人自己违反规定。从具体的事实来看,属于不可能预见的意外事件(对象认识错误的一种情况)。

  案例:有一个人晚上在山路上开车时,看见前面有一个黑影,他以为是一个动物,想将其撞死带走,结果加大马力撞去,结果把一个老头给撞死了。

  分析:

  司机在路上看到黑影应该能够想到可能是人,此时司机应该尽到注意义务,所以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3.持枪走火的案件

  4.司机正常驾车轧死人案件

  被告人是一客车的司机,进城之后到站停车,此时有一进城的农民(被害人)下车的时候由于比较慌乱,自己的包掉到车底下,包的物品撒落在车下,然后他钻到车底下去找撒落的物品。乘客下车后,司机从反光镜的两边看没有人,鸣笛示意要开车。当农民进车底时没有告诉司机或者其他人,车启动后把农民轧死。这种情况属于意外事件。

  5.司法考试中的典型例证

  山民甲(善捕蛇)捕得毒蛇一条,置家中木桶内。乙到甲家,甲请乙在桶中洗手,乙被桶中蛇咬中毒,经抢救截去一臂(重伤)。甲的行为:(AB)

  A.具有过失

  B.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

  C.不具有过失

  D.属于无罪过事件。

  分析:

  作为捕蛇的山民甲,应该知道蛇的毒性,出于疏忽大意,没有尽到一般人应尽的义务,导致被害人重伤,应该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四、认识错误

  (一)法律认识错误

  包括三种情况:

  1.假想无罪。行为人的行为实际是触犯刑事法律的犯罪行为,但是他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假想无罪),行为人不能以不知法律作为免责的借口。

  2.假想有罪。行为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行为人误认为构成犯罪。

  3.对罪名、处罚轻重的误解。

  行为人上述对法律的认识错误和无知,不影响实际依照刑法定罪量刑。

  甲男明知乙女只有13周岁,误以为法律并不禁止征得幼女同意后的性交行为,于是在征得乙女的同意后与乙女发生了性交。甲的行为属于下列何种情形?(2002)(B)

  A.幻觉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B.法律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C.对象认识错误,构成奸淫幼女罪

  D.客体认识错误,不构成奸淫幼女罪

  行为人是对法律对奸淫幼女的规定认识错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提醒:报考法硕不可忽
    固顶文章[考研资讯]2008年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  初试04-01
    固顶文章[考研资讯]2008年34所高校复试分数线公布04-01
    固顶文章[考研资讯]2008年MPA考前辅导班招生简章03-2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哈尔滨工业大学08考研复试分数线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分数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西安交通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分数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分数04-01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考研复试分数04-01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数学]专家讲堂:2008年考研数学概率论04-11
    普通文章[英语]需要系统化复习 考研英语语法备考04-11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公务员考试辅导:法律和其它常识04-09
    普通文章[数学]09考研数学复习建议及辅导书的选04-09
    普通文章[数学]指导:2009年考研数学最佳复习规04-09
    普通文章[英语]不可不看:考研英语写作三大复习04-09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名师指导:马政经原理命题规04-09
    普通文章[政治]十七大报告重点理论之考研政治哲04-09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六04-09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重点知识记忆之政经篇(七04-09
    最近试题资料
    普通文章[试题资源]2007年度国家司法考试之《民法》03-28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