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发展三阶段
①.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②.18世纪空想平均共产主义。
③.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
2.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性表现在两点上:一是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二是预见了未来的新社会,其中不乏天才的猜测,有诸多合理成分。
然而,由于空想社会主义建立在历史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不懂得资本主义的产生与灭亡具有必然性,不懂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依据,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真正途径和主体力量,故而它所设想的未来和谐社会,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
3.科学社会主义取代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选择题1(多选)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之处在于
A。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B。对社会主义新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作出了有价值的描述
C。准确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经济根源
D。准确地揭示了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选择题2(多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学说之所以是空想社会主义,是因为
A。他们的理论对于启发工人的觉悟不起任何作用
B。他们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联系的
C。他们的理论建立在唯心史观的基础之上
D。他们出身于剥削阶级的家庭而不是无产阶级的家庭
选择题3(多选)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在于
A。前者并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后者主张人类社会最终要废除一切私有制
B。前者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后者主张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根本变革
C。前者以唯心史观为理论基础,后者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
D。前者提出的变革社会的道路及所依靠的主体力量是虚假的,后者提出的变革社会的道路及所依靠的主体力量是真实的
(二)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这是因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所有其他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性,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2.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
无产阶级革命有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其中,暴力革命是主要的基本的形式。
3.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发生与一国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从当时的环境出发,曾认为无产阶级革命应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普遍发生,至少应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唯此,才能打破资产阶级的联合,使其无法共同镇压任何一国发生的革命。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加剧和尖锐化。列宁根据新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国家发生并获胜。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证明了这一点。
选择题4(多选)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因为
A。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第一场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最终要废除一切私有制
C。无产阶级革命要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对人类的最终统治
D。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是革命的结束,而是更重要的革命任务的开始
选择题5(多选)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的理论
A。根源于新形势下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B。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理论的绝对否定
C。表明矛盾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
D。表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属性
二、列宁、斯大林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维埃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其一,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其二,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其三,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3.苏联模式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与这种发展战略相适应,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
1.社会主义从产生到发展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
2.社会主义现实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了这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第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第四,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深深扎根于广大群众的心里,也为世界人民所向往。
选择题6(多选)社会主义成为现实的意义在于
A。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
B。沉重地打击和瓦解了殖民体系
C。为世界人民谋求幸福提供了一种选择
D。与资本主义和平竞赛,取长补短,最终实现趋同
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国家政权
1.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2.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①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国家发展史上的伟大飞跃,它是人类社会最后的也是最进步的新型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就是工人阶级领导全体劳动者,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以消灭剥削、消灭阶级为使命的新型国家政权。
②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国家和社会必须按照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意志进行改造。
③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阶级基础的国家政权。建立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和历史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4.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这是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时期还存在着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第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是不断巩固、发展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改造旧社会,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第三,无产阶级专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其本质与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2.社会主义民主属于社会主义国家制度
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
4.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主义民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批判地继承了资本主义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譬如主权在民的原则、服从多数意志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经济基础不同、阶级本质不同、原则与实践的关系不同,等等。
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
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中国根据自己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探索了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在内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
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
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共产党人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选择题7(多选)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坚持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D。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文明
选择题8(多选)建立和谐社会,需要
A。彻底摆脱必然王国,进入绝对完善的自由王国
B。否认自我价值以充分实现社会价值
C。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必须协调发展
D。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让人民自己创造自身的幸福
选择题9(多选)建立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必须
A。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B。处理好宏观利益与微观利益的矛盾,微观利益服从宏观利益
C。把人作为目的,不能作为手段
D。根除唯心主义的存在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这种情况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而是这一规律在特定时期的特定表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革命实现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反动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也不能照旧地生活下去了。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集中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熟。
(二)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这是因为:
①。要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这些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相对落后,必须花费较长的时间完成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实现的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商品化、现代化。
②。要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这些国家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③。要受到国际环境的严重挑战。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
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由于各个国家的生产力状况的不同,历史文化差异,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不同,导致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多样性。此外,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也使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根据本国的世纪情况,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
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第一,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二)社会主义要坚持改革
第一,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改革没有也不应该有统一固定的模式,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地实验和探索。
第三。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由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组成。
马克思主义政党并不排斥那些来自于其他阶级和阶层但符合党员条件的人入党。这可以扩大党的队伍,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是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
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根本宗旨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根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是民主与集中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
①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思想领导的作用。它以科学的革命理论为指导,并结合实际条件对广大群众进行革命的宣传。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政治领导的作用。它能够把握社会主义革命斗争的全局,制定和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和步骤。最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中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是一个十分严密、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革命组织,党完全可以发挥自身的组织优势,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执政党,掌握了国家政权,能够有效地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6.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实现着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坚持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在党的思想领导方面,有一个不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不断提高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能力的问题。在政治领导方面,也有一个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执政能力的问题。在组织领导方面,也要根据形势和条件的不同,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切实有效的组织形式,以实现马克思主义政党更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