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托业考试 | 考研专区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正文  
 
 
 
考研政治真题再现及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作者:新东方在…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30 16:16:33

  第一部分:真题重现

  一、单项选择题

  1.“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2006年)

  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

  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

  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2002年)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2005年)

  4.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    B。客观规律性    C。主体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2008年)

  5.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绝对性    C。客观实在性    D。直接现实性       (1995年)

  6.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一古训蕴涵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2006年)

  7.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999年)

  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995年)

  9.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中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1999年)

  10.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真理的主观性和实践的客观性所要求的

  B。真理的相对性和实践的绝对性所预设的

  C。真理的属性和实践的功能所规定的

  D。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2009年)

  11.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1993年)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

  A。实践关系    B。认识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主从关系                                    (1997年)

  2.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D。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2008年)

  3.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的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一思想表明了

  A。知行不可分割    B。知行合一    C。知行相互促进

  D。行先知后      E。行难知易                                  (2002年)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000年)

  5.在下列命题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一切经验科学的概念和命题的真假在于能否由经验来证实

  B。数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和命题来源于人的理性的自由创造

  C。认识是以抽象的概念、符号、公式等形式反映自然和社会

  D。认识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是实现主体正确反映客体的必要途径

  E。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993年)

  6.科学家对1994年夏发生的彗星撞击木星的天文现象进行准确的预报和大量的观察研究,这一事实表明

  A。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B。人类已能预测一切自然现象

  C。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正不断深化    D。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E。现代科学手段在认识宇宙中有着巨大作用                        (1995年)

  7.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2000年)

  8.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这种一致性的公式有

  A。个别——般——个别      B。实践——认识——实践

  C。群众——领导——群众    D。团结——批评——团结             (2008年)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994年)

  10.真理具有

  A。具体性    B。全面性    C。过程性    D。客观性

  E。普遍性                                                      (1994年)

  11.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A。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

  B。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C。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D。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2009年)

  12.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这对我们实现思想理论创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它要求我们

  A。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B。打破一切理论的约束

  C。关注生活实践的需要    D。尊重人民群众的诉求                (2009年)

  三、分析题

  1.试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阐述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怎样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1998年)

  2.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请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2003年)

  3.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1999年)

  4.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十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 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 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 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2004年)

  5.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

  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1996年)

  6.最近,四川省搞了一次“医患换位体验”活动,让医生以患者的身份挂号、排队、看病、拿药……结果,医生跑前跑后,既受累又受气。一名全程体验了“患者”的医生感慨道:“医生就像拿着个遥控器,把患者指挥得团团转,当患者确实很苦。”

  美国医生爱德华•罗森邦行医50年,突然患上了喉癌,当他重新审视医学、医院和医生时,感慨地说:“站在病床边和躺在病床上所看到的角度完全不同。”他后来在《亲尝我自己的药方》一书中写道:“如果我能从头来过的话,我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行医,很不幸的是,生命不给人这种重新来过的机会。”

  多年前,有位年轻医生患上甲状腺病,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著名头颈外科专家屠规益为他主刀。当手术结束时,屠教授低下身来说:“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教授术后经常对病人说的一句话,虽然简短,却让这位年轻医生深感震撼。    

  著名医学家裘法祖早年从医,曾在老师的带领下,为一名中年妇女进行开腹手术。术后没几天,那名妇女就去世了。经解剖发现,患者的死亡与手术并无关系。当时,裘法祖的老师轻轻说了句,“她是4个孩子的妈妈”。就是这句简单的话,让裘法祖至今念念不忘,他知道这句话包含了多少情感,懂得了医生的责任有多重大: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根据人民日报有关文章整理)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医患换位体验”活动中蕴涵着何种哲理?

  (2)从人的本质属性说明为什么“医生不仅要看到人身上的病,更要看到生病的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医患关系的矛盾,按照矛盾辩证法该如何对待和处理? (2008年)

  7.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是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2007年)

  8.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丁肇中在谈到他的科学研究体会时说:“20世纪70年代,人们已经知道所有的基本粒子是由3种夸克组成的。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只有3种夸克?为了寻找新夸克,我决定建造一个高灵敏度的探测器。当时所有的人都认为只有3种夸克,因为3种夸克可以解释所有的现象,所以这个实验被费米国家实验室和西欧核子中心拒绝了,认为是不可能的。1972年到1974年间,我们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用一个比较低能的加速器来做这个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夸克。这就表示,以前说只有3种夸克的观念是错的,有第四种夸克。有了第四种,就有可能有第五种、第六种,把以往的观念改变了。”(见2000年5月2日《人民日报》)

  上述科学发现过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如何发现和发展真理有哪些启示? (2001年)

  9.材料1

  恩格斯指出:

  “就一切可能看出,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能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谬误的历史。”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

  “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检验性。”

  “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    

  “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也许是唯一的——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冷静地说:

  “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的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误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

  (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3)参照材料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1996年)

  10.从前,沧州城南有一座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面对流水的石兽,据说是“镇水”用的。一年暴雨成灾,大庙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可施,待到10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才感到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于是派人下河寻找。按照他的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一直向下游找了十里地,也不见其踪影。这时,一位在庙中讲学的先生提出他的见解:石兽不是木头做的,而是由大石头制成,它们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然于掉落之处朝下沉,你们往下游找,怎么找得到呢?旁人听来,此言有理。不料,一位守河堤的老兵插话:我看不见得,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之于上游。众人一下子全愣住了:这可能吗?老兵解释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众人听后,无不服膺。寻找者依照他的指点,果真在河的上游发现并挖出了那两头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庙僧按照常理,认为石兽应顺流而下,从真理的具体性分析其失当之处。

  (2)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2006年)

  11.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认识论上阐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1993年)

  12.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

  (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2010年)

  第二部分: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讲过这句话。他说:从主体方面来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因此,A是正确选项。B、C、D的观点错误,也就是错误选项。正确选项的观点出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解读》(简称《大纲解读》)一书第30页。

  2.【答案】B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来源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也不否认人的先天生理素质差异对认识的影响。马克思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个人之间天赋才能差异,……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考查理解和应用能力。审题时把分工理解为人的职业不同也就是实践不同,才能理解为人们的认识,这样就会得出B是正确选项。

  3.【答案】C

  【解读】本题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内容,考查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于实践也有巨大的反作用,实践本身包含认识因素,需要以正确的认识作先导。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004年7月19 日,中央电视台的高端访问节目专访尼葛洛庞蒂,谈“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蒂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最为著名的未来学家,在其著作《数字化生存》中有一句箴言:“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这句箴言是由阿伦•凯(A.Kay,1940年生于美国,当代著名计算机专家,美国硅谷的亿万富翁)首先提出的,又被尼葛洛庞蒂引用过,是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著名论断。本题是间接性试题。A是错误选项,因为认识并非总是滞后于实践,例如科学理论可以预见未来,端正实践的方向。B是错误选项,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正确的认识则是实践的先导。C项观点正确,并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项错在把实践与认识看作是“合一”的,这是明代王阳明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4.【答案】D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点的理解和应用。本题通过一个成功企业家“做到”比“知道”更重要的观点来表明,实践高于理论认识的原因在于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列宁进一步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因此,只有选项D是符合试题要求的正确观点。

  5.【答案】D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特点和优点(正如列宁所说,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的理解。

  本题只要记住列宁的观点,就能直接选出D。A、B选项是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的共性,C选项是物质和实践都具有的共性,而实践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是能把理论变为现实,改变客观事物的物质活动,故A、B、C是错误选项。

  6.【答案】D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的应用,属间接性试题。温家宝所引用的话来自汉代政论家王充的《论衡》,其意是说,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得失,老百姓的评说最重要。显然是说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获得的经验(评说)对判断政府工作的得失是十分重要的。此题A、B、C选项观点错误,不选,只能选D项。D项把直接经验等同于实践的看法来自《大纲解读》第33页,但严格说来,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不能等同于实践,同毛泽东的《实践论》中的观点并不符合。

  7.【答案】B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对机遇的解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毛泽东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机遇属于偶然性的表现。

  在掌握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在观察事物所遇到的机遇,显然首先是现象,属感性认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理性的认识,故B是正确选项,最佳选项。

  8.【答案】B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来源和真理的含义的实际应用。认识来源于实践,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也可以转化为真理。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必须逐项审定。熟知就是人们所熟悉的认识、知识,包括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例如,上帝创造世界),真知就是正确认识,故A是错误选项,而B就是正确选项。C选项是唯心主义观点,D把转化绝对化了,否认了转化的条件性,故C、D为错误选项。

  9.【答案】D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检验真理标准原理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现在实践的结果,达到了人们预期的效果。回答本题直接选出D即可,A、B、C显然不是判断真理的标准。

  10.【答案】D

  【解读】本题考查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中关于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理解和记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优点决定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不能检验认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不能回答人的认识是否正确,只有把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进行对照的社会实践才能作为标准。第二,实践不仅同理论一样具有普遍性的优点,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就是指实践本身是客观的物质活动,是直接的现实,实践能把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产生客观的物质结果,从而就可以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一般情况下,认识在转变为现实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的就是真理。故D选项是正确的。

  11.【答案】D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真理相对性这一概念的含义的理解。按照毛泽东的观点,真理的相对性一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认识,有待扩展,二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有待深化。选项中涉及真理与谬误关系原理的认识论理论。本题属于直接性试题,考查对真理相对性的记忆与理解,选出D即可,A、B、C属于错误观点也就是错误选项,不能选。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D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对主体和客体关系的理解。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它们是同时存在、互为前提的关系,包括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

  本题属于考查对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记忆和理解,A、B、C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D属于价值关系中的一种满足主体精神需要的关系,也是正确观点、正确选项;主从关系是指主体与处于服从地位的客体或主要与次要关系都是不正确的,故E是错误选项。

  2.【答案】ABD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理解和应用。本题引用英国作家惠兹里特的仅有书本知识等于无知的名言来辨识类似的名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书本的知识,并不是真知,不是深知。A、B、D选项符合试题要求,而C选项强调的是理性认识的重要性,不符合试题要求。

  3.【答案】ACD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的观点,分析孙中山先生的知行观。中国传统知行观的争论焦点主要是知行先后、知行分合、知行轻重、知行难易等。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观察中国传统知行观,主张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有荀子、王夫之、孙中山等,主张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孔子和孟子、朱熹、王阳明等。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孙中山先生的话,读懂了就可判断A、C、D是符合题意的,属正确选项;知行合一简单说就是知行是一个东西,知就是行,这是王阳明的观点,不选;行难知易在题意中找不出,而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是行易知难,不能选E。孙中山先生的话还可以引出一些正确答案,如知行密切联系,在行中求知,以知导行。这说明哲学试题非常灵活,出题范围非常广泛,没有真正的懂、记、会的结合是很难得高分的。

  4.【答案】BD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区别的综合性的理论应用试题。限于篇幅不一一叙述原理。

  本题有相当的难度,按题干要求,逐项审定。承认世界可知性的认识论包括一切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故A不是正确选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唯心主义认为认识的对象是意识的创造物,而不是客观事物,故B是正确选项。经验属于认识,说认识起源于经验,一可说是唯心主义观点,二也可说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承认的观点,因为列宁指出:“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知觉。这是对的。但试问:‘属于知觉’的,也就是说,作为知觉的源泉的是客观实在吗?如果你回答说是,那你就是唯物主义者。如果你回答说不是,那你就是不彻底的,你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主观主义,陷入不可知论”。不论是哪种情况,命题者可能说的是第一种情况,C都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不选。D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的,故D是正确选项。是否承认E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不符合题干要求,不选。这一试题非常明确地告诉考生,考哲学靠死记硬背、猜题、押题是肯定不行的,只有懂、记、会综合掌握,才能应对自如。

  5.【答案】AB

  【解读】  本题主要考查对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在认识论中的表现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反映,既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又坚持了辩证法的能动论。

  本题属于反面的间接性命题,考查综合性的理解与应用能力。A选项中的概念和命题属于认识,经验也是认识,用认识来证实认识,否认了检验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属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意要求。B选项否认了认识源于客观存在,也是唯心主义观点。C、D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E是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后一句经常被误认为是唯心主义观点),故C、D、E是正确观点,错误选项。

  6.【答案】ACDE

  【解读】本题是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彻底的科学的世界可知论观点的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上只有未知之物,没有不可知之物,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又是无止境的、没有终点的,实践是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

  本题属于正面出题,按上述观点,A是正确选项;B是错误观点,违背了人类认识的无限性,不符合客观事实,是错误选项,应排除;C、D、E是正确观点,是正确选项。

  7.【答案】ABD)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原理、认识本质原理及其应用能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反作用于感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反映,是具有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重构性的反映。

  这是一综合性的理论应用题,必须逐项审定。A、B是正确观点,也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C颠倒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错误观点、错误选项;D符合题意要求,体现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是正确选项;E是唯心主义观点,错误选项。

  8.【答案】ABC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对认识的发展过程的概括和总结的公式的掌握情况。本题运用列宁关于“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提出体现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本质上一致的公式。本题选项A体现辩证法,B体现认识论,C体现历史观。三者的一致性是指A是世界观,B是对A在认识过程的运用与体现,C是对A、B在历史观的运用与体现。D选项是毛泽东提出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应属于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的具体运用,不属于基本原理,不具有普遍性,故不选。

  9.【答案】ACE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唯物论和辩证法高度统一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认识论中的应用,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运用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和一系列的辩证法规律阐述认识的来源、变化发展以及认识过程的相互关系。本题属于间接性的综合应用试题,可以有许多的正确选项,符合题意要求的就是正确选项。A是讲真理的发展过程,从相对走向绝对,B把直接经验向间接经验的转化说倒了,C是讲认识发展的规律,D讲思维方式由抽象到具体是正确的,加上“再到抽象”,否认了具体是思维中的具体而误认为是感性具体,就不对了,E是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所以,A、C、E是正确答案。

  10.【答案】ABCDE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真理含义及其特点的观点。真理是关于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就真理的发展过程而言,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本题属于间接性试题,需要逐项审视。真理是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正确认识,具有具体性;真理对事物各方面和各种关系的正确认识,具有全面性;真理性的认识和发展是一个过程,具有过程性;真理中含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具有客观性,真理是对同类所有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普遍性或普适性。因此,A、B、C、D、E都是正确选项。

  11.【答案】AB

  【解读】(1)本题考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理解。通过华罗庚的名言考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的关系。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关系包括:第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进步的源泉,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基础。因为价值来源于创造,社会的每个成员要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首先需要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创造出来。第二,在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关系上,首先要强调重视集体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和作用,在二者发生矛盾时,以社会价值为主要取向。这就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第三,在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作为首要取向的前提下,也不能否认个人价值的意义,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应有之义。人生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索取。第四,无论是个人需要还是社会需要的满足,都要依赖于人的劳动创造和实践。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3)故正确选项是A、B。C选项割裂了个人价值实现和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性,把个人价值实现当成是社会价值实现的目的,属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是错误选项。D选项也是错误的,因为个人生命的结束并不一定会终结个人价值的实现,比如一些伟人,虽然生命结束了,但是其个人价值却一直影响深远。

  12.【答案】ACD)

  【解读】(1)本题考查对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具体来说,就是考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关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离开了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

  (3)A选项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C、D选项体现了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B选项是错误的,因为一切理论既包括正确的理论,也包括错误的理论,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应该支持和发展的,而不是我们要打破的;而错误的理论则对实践起不到好的作用,是我们要打破的束缚。

  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

  认识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特征。

  认识主体是社会地、历史地形成的。当代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日益突出出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场新的革命,迫切需要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同时也为主体认识能力的增强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不断增强主体能力,就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更新观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自己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改善人的素质,充分调动、发挥人的各方面潜能;以恰当的方式把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结合起来,使个人主体上升为社会主体,突破个体的局限性;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主体的含义、特征的理解与应用。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作为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特征。本题属于一般论述题,根据试题所涉及的问题逐一加以论述和发挥:(1)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2)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性质、需要,以及为增强主体认识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社会条件;(3)如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增强主体的认识能力,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多方面加以展开阐述。

  2.【答案要点】

  (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要,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论部分的辩证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部分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和从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条件的观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批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思想方法。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现,本质是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次要方面,本质是事物的主要方面。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人们分清本质和现象、主流和支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主流。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理性认识为指导,实现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统一,反对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辩证思维方法即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表述的思维过程和发展的辩证法,是人们正确认识的中介,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思维方法比思维结果更为重要,因为思维方法是普遍的、永久的,而思维结果是特殊的、暂时的。

  本题通过“九方皋相马”、“按图索骥”两则哲学寓言和成语故事,强调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反映了当前要推动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发展特别是理论、思想发展要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也是目前哲学教学要解决的重要课题、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回答此题要在粗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提问再精读材料并找出关键词,第一段中有“天机”(指看不见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第二段更好理解,“按书……对照”,显然是本本主义,从书本出发。由此就可按问题回答:(1)高明之处在于抓本质,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主要方面;(2)主要原因是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3)简述思维方法的含义、作用和重要意义,作适当引申发挥。

  3.【答案要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单从主观方面或客观方面都无法判明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联结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决定了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坚持实践标准,对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进一步深化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真正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进一步破除束缚改革的旧的思想观念和条条框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深入实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敢闯敢干,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和创造各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把改革推向前进。

  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纠正错误,使改革不断完善。

  【解读】本题考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有两个,这是考生所熟悉的。出此题的背景是1998年我国社会各界举办了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的纪念活动,强调这一原理的现实意义。

  答题的思路和要点是:(1)阐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由,展开说明;(2)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考生可从多方面加以展开发挥,就能确保得高分。

  4.【答案要点】

  (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 000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注:如考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谈到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可给1分;如考生回答第2个问题时指出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都是片面的可给2分;如考生按自己的理解,较好地谈了理性和非理性对科学创新的意义和作用,第2个问题可给4分。        

  【解读】本题属于认识论的内容,考查认识过程中理性因素和非理因素的作用、理论创新等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试题的依据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理论创新的重要性以及马克思、列宁对非理性因素重要性的重视。马克思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是强调意志的作用。列宁提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就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是强调情感的作用。列宁又说:“以为只有诗人才需要想象,这是没有道理的,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需要想象,甚至微积分的发现没有想象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强调幻想的作用。

  本题所述闻一多上课讲的故事在许多书刊中引用(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师报》发表的题为“2加5不一定等于7”的文章中又引述了这一故事),命题人选用这一故事考查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恰当的,但这个原理不是教学和考试的重点内容。本题答法:(1)非理性因素的含义与作用,推及非理性因素对艺术活动的作用;(2)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对科学创新的作用;(3)如何在科学创新中发挥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5.【答案要点】

  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能动地指导实践。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总是受一定思想的支配,带着头脑中已有的思想开始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人们的哲学观点决定着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也决定人们实践活动的方式和水平,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活动的结果。

  科学活动是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必须以正确的哲学理论为先导,并根据一定的理论来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分析结果、总结经验,得出新的结论。科学活动如果脱离了理论的指导,只能是盲目的实践,不可能取得成功。

  理论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用来指导科学活动的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论。“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一般是指带着某种错误认识或先入之见去歪曲客观事实的做法,它与以尊重客观事实为前提,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科学活动不能混为一谈。以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来否定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是错误的,在实践中完全排除已有的理论认识是不可能的。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哲学和科学关系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和认识辩证统一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离不开认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依赖被依赖、指导被指导的关系。

  本题属于论述题中最难的一种形式,我们称之为扩大了的辨析题。本题提出用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回答此题,用哪一个原理需从所给观点材料中去寻找。科学活动应当包括人们有目的地探索事物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答案要点中只讲实践活动是不够的),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一定的理论认识和哲学思想为指导,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故不可能“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因此所给观点是片面的,否认了理论和哲学的指导作用。在审题分析的基础上,回答此题的思路和要点是:(1)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哲学和科学的关系,如以上解读所述;(2)说明科学活动的含义与过程;(3)批评“排除头脑中已有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的片面性和“中立态度”的错误。

  6.【答案要点】

  (1)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们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换位思考反映了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注:考生从其中任一角度回答均可得分)

  (2)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类一切活动在本质上都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因此医生在治病的过程中,既要“看病”,更要“看人”。

  (3)矛盾是客观、普遍存在的,要正视矛盾,不要回避矛盾;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全面地、具体地分析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要求,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化解矛盾。

  【解读】本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综合性试题,既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一些重要原理的全面理解,又考查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题通过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医患关系紧张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由医生进行“医患换位体验”活动和思考,考查医生应当如何正确对待病人所包含的哲学原理以及运用这些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题有三问。对第一问的回答,参考答案从认识论的实践观点或辩证法的矛盾观点回答都可以,还可以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普遍联系观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关系回答问题,都可以得分,此问的回答比较灵活,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得分。

  第二问的要求明确,只能用唯物史观中关于人的本质原理进行分析。采取演绎分析方法先答原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然后分析:医生看病就要正确处理医生和病人的关系、认真负责、治病救人,这样才能体现出医生的好品德。第三问要求对于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的医患关系,要用哪些矛盾辩证法的原理去对待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类似医患的关系很多,如师生关系、父子关系、雇主与雇员关系、干群关系、商家与顾客关系等,试题不要求答出这些事例,只要求答对待和处理的矛盾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论意义,可以列出矛盾普遍性原理和意义、矛盾特殊性原理和意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关系原理和意义。

  7.【答案要点】

  (1)丁玲的“合理想象”之所以发生错误,一是她对成仿吾的认识缺乏直接经验;二是占有材料不全;三是没有抓住反映成仿吾品格的主要事实;四是她从已有的观念出发进行推论。因而她的想象缺乏客观的现实基础,势必造成她对成仿吾的想象与实际脱节。

  (2)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必须做到:第一,经过实践和调查研究,掌握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特别要抓住表现事物本质的主要事实。第三,事物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我们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深化。人对事物的认识是否正确最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解读】本题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分析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本题首先叙述了丁玲对成仿吾认识转变的两段背景材料,然后提出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回答两个问题。回答此题采用演绎分析、说明分析并用的方法,分三步回答问题。

  (1)根据试题要求答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发展的规律、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分析丁玲“合理想象”的错误:以间接经验判断事物,从主观想象出发判断事物,从事物的片面现象得出事物的本质结论,违背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分析丁玲认识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同成仿吾接触中也就是在实践中获得了大量的全面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并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从而得出了对成仿吾的全面、正确的认识。由此,我们就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正确观点,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等等。

  8.【答案要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关于物质结构模型的理论是否正确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实践标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3夸克模型”是当时条件下人们实践所形成的真理性认识,然而实践标准本身又是不断发展的,丁肇中博士进行的新的实验,提出了由4种夸克组成基本粒子的新理论,取代了旧理论。

  (2)在发展着的实践中,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无止境的,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4夸克理论的发现,也没有结束真理,还会有5夸克、6夸克等等新理论。

  (3)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扬创新精神,不要被已有的理论和实践所束缚。敢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善于思考,敢于实践,创造出新的理论与新的事物。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认识和真理的发展规律的原理的理解及应用能力。毛泽东指出:“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没有完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本题属于扩大了的辨析题的论述题,也可说是材料题的论述题,也是2003年考试大纲所说的分析题的一种形式。回答这种试题的思路与方法是:审题找出有几问;分解回答问题;适当引申发挥。试题中有三问:发现真理、发展真理以及哪些启示。分解回答问题包括演绎分析、比较分析、说明分析,本题适宜用演绎分析。回答本题的思路和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和演绎推理;(2)实践标准和演绎推理;(3)对真理的认识是永远没有完结的并进行演绎推理;(4)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适当引申发挥。

  9.【答案要点】

  (1)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

  (3)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科学的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关于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以及真理和谬误的演变过程的应用能力。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是正确的认识,谬误是错误的认识,两者有着根本的区别;两者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理论上的界定。但在认识真理、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人们现在认为是真理性的认识,而在以后的实践中发现以前认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着某种错误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认识,这样就会通过修正错误、纠正错误去重新认识真理、发现真理、发展真理。在上述对真理和谬误关系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逐一回答所提问题:①材料1、2、3的共同点,科学是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纠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②材料1、2的不同点,恩格斯主张科学史就是坚持不断发展真理又不断纠正错误的历史,波普尔认为科学史就是错误史;③理论的科学地位的可证伪性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否认理论的可证实性,则是片面的观点。

  10.【答案要点】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抽象的真理是没有的。真理的具体性是指真理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对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河水东流,石兽顺流东下,这是常理,但它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是有效的。庙僧的失当之处在于离开了一定的条件,抽象地对待常理,因而判断失误。

  (2)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守河堤老兵不受已有思维定式的束缚,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其见解对我们的启示是,对任何问题都要加以辩证地思考,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举出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关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一个事例(故事亦可),说明所蕴涵的辩证思维特征。(注:如果考生从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加以分析,言之有理并举例得当,可酌情给分,不超过4分。)

  【解读】本题材料最初出自清代纪昀(纪晓岚)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这本小说的卷十六《姑妄听之》中记载了“河中石兽”的故事。这个典故包含的哲理表明,不同的人由于各自实践、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有别,对于事物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本题考查考生对真理的具体性、辩证法原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回答本题使用演绎分析的方法,先答相关原理,然后进行推理阐述。回答本题的第一问,先要阐述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并用以分析说明庙僧的失当之处就在于离开了具体事物、具体条件,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错误。回答本题第二问,先要说明守河堤老兵的见解对我们用联系、发展、全面、矛盾的辩证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等辩证的方法思考问题的启示。然后举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的实例具体说明如何坚持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11.【答案要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论。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共同的理论基础。

  解放思想就是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善于从实际出发,努力去开拓进取。实事求是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基础,又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实践是两者一致性的共同的现实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成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原先长期束缚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和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起适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观念,从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解读】本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是认识发展的规律,把这一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就要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体现和应用。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因此,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本题属于一般论述题。答题的思路和要点是:(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一致性;(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意义。

  12.【答案要点】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2)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解读】

  (1)本题考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关于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识记、理解和运用。

  (2)通过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表演《断桥》时的表现来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一基本原理的掌握。

  (3)第一问和第二问可以采用演绎分析法,首先回答基本原理,然后再运用这一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第一问用到的基本原理是认识发展规律的原理,第二问用到的基本原理是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原理。第三问主要回答方法论的问题,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做的问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实践自己发挥。

  四、讨论话题

  为什么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观点?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

    公务员原生态之升迁篇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又见雷人要求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冲淡“官本位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公务员招录违纪人员信息库全国联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博士拼不过高职生 台湾公考16博士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公务员频现自杀 调查显示九成有工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公务员原生态之升迁篇:“不想去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德能勤绩廉全方位评价 公务员考核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金颖颖代表:检察机关应“监考”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江苏新一轮大学生村官选聘启动03-30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北京社工报考热度超公务员 录用者03-30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政治]2012考研政治热身复习:考点解析03-30
    普通文章[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押题预测:辩证法03-30
    普通文章[政治]2011考研政治理论冲刺:真理与价03-30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理论冲刺:社会历史发展03-30
    普通文章[政治]考研政治冲刺:社会基本矛盾及其03-30
    普通文章[政治]2011考研政治理论冲刺:认识与实03-30
    普通文章[政治]2011考研政治理论冲刺:认识的本03-30
    普通文章[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哲学易混淆知识点03-30
    普通文章[政治]阅卷老师教你如何突破马哲考研难03-30
    普通文章[政治]马哲首轮考研复习:梳理框架 理清03-30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