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例1】(2006年单项选择题第3题)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的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答案:(D)
【解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是认识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将认识发生的自然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实践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所以任何认识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题干中温家宝总理所引用的这句古人所总结概括的富有哲理的话语,其深刻寓意是说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是执政者、领导者认识的真正来源和重要基础。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等于失去执政的根基,不但不能获得正确的执政经验和认识,其政权也难以稳固。如果理解了古人这句话的意思,就会轻松地选出正确选项D。即便考生没理解古语的含义,仅从温家宝总理引用此话的目的出发,也会顺理成章地选择D项,而决没有任何理由选择ABC三个与题干所给出的事实背景毫无相关的干扰项。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例2】(2006年单项选择题第2题)“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答案:(A)
【解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主体人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因此,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人的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人的认识。分析题干所阐述的事实:“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是说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是说在认识活动中主体人对客体的作用。将前后两句话合起来意思是说“人的认识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A项)。应当说此题没有任何难点,考生若得不到这一分是没有道理的。即使根本不懂题干说的是什么,仅就对四个选项的具体内容的识别,将BCD三个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也只能选A项。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实践对认识的导向作用
【例3】(2007年分析题第34题)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个庄重严肃之人;他在黄埔军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文章,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扬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囊,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能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1)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会“全错了”?
(2)丁玲对成仿吾认识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认识包括想象,归根到底来自实践。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建立在其既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与成仿吾实际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发生了与实际的偏差。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既有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和“想象”的前提。丁玲对成仿吾的想象源自其既有的理性认识,并受其影响。
(2)人的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丁玲对成仿吾的认识,由开始的建立在原有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想象”,经过实际交往的实践,最终实现了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解析】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同时,人的认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要通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认识和实践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例4】(2002年理科单项选择题第2题)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回答此题,首先明确“才能”所属的范畴。才能属于知识、认识范畴。而作为认识范畴的才能,其高低“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它既不“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更不“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但是,人的才能一定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有关系,而不是没有关联。由于ACD都是错误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
【例5】(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3题)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答案:(C)
【解析】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认识和理论具有间接的现实性,因为它是现实的反映并能转化为现实。但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作为人的客观物质活动,现实地改变着世界的状况。只有通过实践这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的认识和理论才能变成现实。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曾说:“我不喜欢别人称我为预言家、未来学家或预测家。因为我反对这么做。我首选发明家。我始终相信预见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可见,这位未来学家的真正意思是主张以预见为基础,通过实践把科学的预测和理论转化为现实。考生搞清楚这句话的涵义和理解“实践高于认识”涵义,是顺利解题的关键。题中所给定的四个选项中,AB是明显错误的,因为认识可能落后于实践,但也可能超越、优先于实践,作为实践的指导或先导。选项D也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类似的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例6】(2004年分析题第34题)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
(2)在认识活动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1)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除了有理性因素的作用外,还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到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解析】哲学以这种讲一件具体事情来回答具体问题的形式命题,在2003年的考研试卷中已经有过了,考生还是有思想准备的,不陌生。但对于运用非理性因素这一似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不是“常考”的知识点命制大型分析题,几乎是没有预料到的。这再一次的说明,全面扎实地掌握大纲中所圈定的每一个知识点的重要性。由于此题非常明确地要求选用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问题,又由于在所要求回答的具体问题中提到了非理性因素的作用问题。相信多数考生会知道该运用什么原理去回答问题。考生分析此题丢分会丢在两个点上:一是虽然知道运用什么原理去分析,但由于在复习过程中没有做到扎实全面复习,导致原理答不完全;二是在回答第二问时,过多分析谈论创新本身问题,而忽略了非理性因素在科学创新中的作用这一主要采分点。此题的命制再一次证明,参加考研要全面复习,打好基础的重要性。
【例7】(2003年单项选择题第3题)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可见光的波长范围一般是380nm(纳米)到780nm,称为可见光谱。在可见光谱范围内,不同波长的辐射使人感觉到不同颜色,一般来说,700nm为红色,580nm为黄色,510nm为绿色,470nm为蓝色,400nm为紫色。这种现象表明
A.人只能认识外界物体作用于感官形成的感觉
B.人的感官所具有的生理阈限是人的认识能力的界限
C.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
D.人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感觉是人自身生理活动的结果答案:(C)
【解析】人的感觉在认识外界事物中的作用表现在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改造即信息转换等方面。主体在认识客体信息过程中,选择机制起着重要作用。而选择首先表现为人以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选择,然后是主体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和重构,形成对特定对象或特定对象的某一方面的认识。题干中所给出的科学事实,正是表明了“人的感觉中包含着对外界事物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转换”功能。此题从形式上看,由于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似乎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考生稍加分析就不难发现,题干中的关键语句是“人的视觉器官有感觉外界物体的光和颜色的功能”,而不是相关自然科学知识本身。这样,抓住关键语句和关键语词“感觉”,仅凭经验和直觉就会选出正确选项C。此外,运用排除法也可将ABD三个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
5.客观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例8】(2005年单项选择题第2题)“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答案:(D)
【解析】题干所引用的科学史上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人类的认识及科学未来成果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表明了人的认识的绝对性和至上性;同时,它也表明了就个人而言,包括“杰出的老科学家”,其认识具有相对性、有限性和非至上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揭示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答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干所引名言的涵义。考生较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是简单地注意到其中的“可能”与“不可能”等表面关键词,从而选择C。但考生只要认真地审题后,就不难发现其真正的考点是人的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而且,选项ABC本身的观点就是错误的。所以,此题在设计上虽然说存在一定的干扰性,但仔细审题和比较选项后,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例9】(2003年分析题第34题)秦穆公见伯乐年事已高,请伯乐推荐继任者,伯乐说九方皋可堪此任。九方皋奉穆公之命外出找马,三月后复命说,马已找到。穆公问:何马也?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公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取马人回报说是一匹黑色的母马。穆公不悦,责备伯乐道,你推荐的那位相马者连马的黄黑公母都分辨不清,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伯乐答道:“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千里之马。
伯乐之子把伯乐写的《相马经》读得烂熟。《相马经》上说,千里马是额头隆起,双眼突出,蹄如摞起的酒曲块。他按照书上绘出的各种图形,与他所见到的一一加以对照。结果,他找到一只癞蛤蟆。
请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九方皋相马方法的高明之处何在?
(2)伯乐之子“相马”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说九方皋相马的思维方法比找到千里马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答案要点】(1)认识事物要区分粗精、真伪、表里、内外,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
(2)这是一种“按图索骥”的方法,把《相马经》当作教条,脱离实际,从本本出发,生搬硬套。
(3)思维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客观规律在人脑中的内化,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理性思维的重要工具,是实践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它比认识结果更为重要,只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增强人的认识能力,做好各项工作。
【解析】本题既有原理论述,又有事实分析,考生回答此类型的题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此题所要求的标准答案中,其理论部分涉及到认识论的几个原理,而这几个原理又似乎是不太系统和规范的,尤其是科学思维方法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又是不太引起注意的考点,这就为考生回答此题更增加了难度。大部分考生会陷入感觉不难,但又不知从何答起,怎样分析才能全面、才能到位这样一种为难状态。这就使得有些考生由于原理说不完全,分析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而失分。此类型题,再一次证明在应试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