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工公务员(微博)/南方日报
转眼又是一年。今年的外来工公务员选拔刚刚公布笔试成绩,参与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者们,已经历了初步筛选,等待他们的还有竞争更加激烈的面试。最终能成功入选的,无疑是幸运者。在去年那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们已经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岗位,从一名普通的外来工,到与外来工打交道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这种角色的转换,带给他们什么样的人生体验?近日,南方日报辗转联系了多名去年上岗的外来工公务员,一一进行回访,他们口述的经历,也许能带给正在“备战”的后来者们一些启发和思考。
1
口述者
“基本是想象中的公务员生活”
讲述人:蔡敏生
职位:天河区城市管理局爱国卫生运动管理科科员
入职时间:2011年11月
接到记者电话的时候,蔡敏生正在挤公车,尽管周围人声嘈杂,他还是愉快地接了电话,并且侃侃而谈,这基本符合他对自己的描述:“喜欢跟人沟通”。
蔡敏生,广东汕头人,2008年从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一直在广州某电子工厂做一线系统测试,“就是个普通工人,从来没做过管理岗位”,直到去年,他在网络上看到外来工公务员招考的信息,果断决定报名。
报考只是偶然的冲动
“当时没有想太多,只是想换个工作环境,而且,预计竞争会很激烈,完全没把握”,他回忆起当初的报考,还很感谢自己一刹那的冲动,“我喜欢跟人沟通,考公务员也希望去基层,想为社会多做一点实事”,他说,“我自己就是一名外来工,在工厂一线数年,跟外来工打交道,我是再熟悉不过了,我觉得我可以的吧”。曾经参加过广东省公务员招考,他对考试科目不算陌生,备考也只是在工作之余利用一点自己的时间上网找题目做,“没去论坛跟考友交流,也没讨论申论押题,顺其自然吧”。
最终,他笔试获得了150多分,面试成绩比较出色,接近79分,总分在同职位组名列第一,顺利入职,“感觉题目比省考简单,而且更加贴近基层,申论写起来有话说,不算难”。
“需要学习很多新东西”
蔡敏生入职后被分到爱国卫生运动管理科,“一开始有点茫然,不知道这个科室是做什么的”。但他很快就搞明白了,最主要做的是病媒生物防治,他最中心的工作是跟各个街道的消毒站站长打交道,协调和安排很具体的事务。
“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很专业的知识,比如编程啊什么的,在新岗位上是用不到的,相反,我需要学习很多新东西,要了解病媒生物的防治知识”,他说,同事的帮助很重要,大家都很积极教他,“我当然要快点学习,自己也经常找资料看,上网搜”。“这份工需要跟人协调沟通,这方面我是比较擅长的”,他说,各个街道的消毒站站长大多是外来工,“我知道怎么跟他们沟通最有效,这与我以前在工厂一线工作的经历分不开”,平时基本说普通话,白话也能听得懂。当然,走上新岗位,不可能一帆风顺,他曾经遇到过沟通不畅的问题,“现在我就很有经验了,对具体的时间地点要反复强调,直到对方完全明白并且配合执行”。
这个月是“爱卫月”,蔡敏生每天基本都在外面跑,“平时可能坐办公室跟出外的时间一半对一半,这个月就辛苦一点,活动比较多,需要协调的也多”,不过很显然,他乐在其中,“公务员不应该整天坐办公室,尤其是基层岗位,肯定要多下去,现在的生活跟我想象中的差不多,觉得心情很开朗”,蔡敏生说,自己是幸运的,从未觉得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有什么心理落差。而立之年,他还未成家,租着员村附近的房子住,然而,就像他所说的,从2004年到广州上大学开始,就觉得这是座真正的大都市,开放而且包容,未来有无限的可能。
2
口述者
“把绝食老乡劝回来,那一刻真的有成就感”
讲述人:王利平
职位: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科员
入职时间:2011年10月
傍晚6时,王利平在菜场买菜,这时候,她的身份是一名家庭主妇,有孕在身,说话有点大喘气。她是河南人,大学学的是物理,毕业之后任教一年,因为男友在广州,毅然来广州工作,在番禺的企业打过工,在国企的建筑公司当过文秘,2007年考取了中山大学(微博)马哲专业研究生,2009年毕业,2010年参加过外来工公务员招考,未能进入面试,2011年再战,以笔试173分、面试75分的高分顺利考取。
“我就是个地道的草根”
学过物理,考过律师执照,拿下马哲研究生的文凭,王利平是个考场干将;做过老师,打过工,当过文秘,王利平的人生履历不可谓不精彩。用她自己的话说,她是个“地道的草根,生长于农村,家里亲戚朋友都是再草根不过的普通人”,然而,这个草根文理兼备、思维清晰,谈吐间也颇有进退。
说到考试,王利平不无得意,“只要是正规考试,我都算比较拿手吧”,她参加过公务员省考、市考,均以笔试前三的成绩进入面试,“不知道为什么面试似乎不是我的强项,总是不能最后入选”,她说,“我高中和大学都是理科生,工作又经常写材料,笔头功夫没放下,研究生学的是马哲,政治理论也过得去”,因此,她2010年就参加了外来工公务员的考试,“那个职位竞争太激烈了,我只考了第十名,没进面试”,2011年她有备而来,“选的是天河区的职位,因为我觉得天河算是广州的中心城区,事业发展平台比较好,毕竟区位优势在,机遇理论上也会好一些”。
考完之后,她的感觉是题目不难,但是考得很全面,想拿高分也不容易。“最后能录取当然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珍惜,我想说的是,这次考试非常公开透明,考上没考上,我都很服气”,她说,因为这次考试,在面试和体检中认识了不少“考友”,至今还保持着联系。
“没想到感兴趣的法律居然有了新用场”
入职之后,王利平被分在天河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监察大队做科员,这个职位主要查处劳资纠纷、工资支付是否规范、劳动用工是否有问题等等,“以前大学里对法律很感兴趣,还去考过律师执照,不过分数差一点点,没考上,但是这些知识储备在新岗位全用上了”。她说,刚入职就被派去窗口岗位见习,看“老前辈”们在窗口接访,如何处理实际的案件,“我发现,光有法律知识远远不够,沟通的技巧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问题解决的进度”,于是,她首先把法律知识温习熟悉起来,没事就抱着工资条例等一堆法律条文猛看,然后再多向同事请教,“同事真的对我帮助很大,我们相处都非常愉快”。
很快,王利平就跟着同事们一起去现场。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起劳资纠纷案件,当事人还是一名她的老乡,老乡因为劳动合同未到期被老板炒了鱿鱼,想不开闹绝食,情绪过激,谁劝都没用。“我在建筑公司当文秘的时候,经常下工地,都是与外来工打交道,我很了解他们的心情,也知道如何与他们沟通”,她说,农民工在遇到劳资纠纷的时候,对政府部门既寄予希望,又有点犹豫不信任,所以沟通上的尺度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对方情绪过激的时候。“老乡的身份帮了我一点忙,我在劝他不要轻生的时候,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抛开政府工作人员的身份,站在他的立场让他多为妻儿老少考虑”,最终,这名老乡同意了厂方的赔偿方案,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我是很有成就感的,同事一起分工协作,进行调解,避免了激烈的冲突,我感觉,新的工作岗位,能让我真正帮助一些人,做一些事”,王利平说,“同为草根,我熟悉他们的语言。我认为,在外来工中选拔公务员从事与外来工相关的工作,是非常合适的。曾经的经历能帮助我们这些新走上公务员岗位的人,在基层处理好具体的事务”,她说,至少,一个最简单的换位思考会出现在这个群体身上:如果是我,我曾是一名外来工,我会怎么做?
南方日报记者 许蕾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