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考试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托业考试 | 考研专区 | 司法考试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专区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正文  
 
 
 
2010年考研政治理论五门课考试背诵版(四)
作者:海天教育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4 8:26:20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背诵版

  第三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①主体: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客体是指作为主体的人进行实践和认识的对象,认识客体也是实践客体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不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种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在实践中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认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但是,实践和认识又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又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二、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在认识的本质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①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②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物主义路线。

  3、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①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的对象。

  ②辨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这就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人对世界的反映能力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4、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极其相互关系。

  ①感性认识是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

  ②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离不开理性认识的指导;在现实的认识活动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渗透的。

  ④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哲学史上表现为经验论和唯理论(经验论和唯理论也有唯心和唯物的区别),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5、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①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第二,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6、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①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

  ②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第二,解释作用;第三,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对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7、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①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及发展过程的无限性,因此,认识的发展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②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③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不断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8、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10年浙江各级机关考

    江西省2010年将招收42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10年浙江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报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10年浙江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政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10年浙江省各级机关考试录用公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9山西党群系统考录公务员有关情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9年9月内蒙古公务员考试重新选报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国家公务员考试最后一周冲刺备考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国考河南考区23日起打印准考证 截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广东东莞首次设立10个国家公务员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国家公务员湖南考区23日起可网上11-24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四川从基层选公务员11月23日起开11-24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英语阅读理解备选题型命题特11-24
    普通文章[英语]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四大高分技巧11-24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最后总攻:2010年英语阅读冲11-24
    普通文章[英语]高分攻略:抓住考研英语阅读中的11-24
    普通文章[英语]名师一点通:考研英语阅读A部分解11-24
    普通文章[英语]名师指导: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六11-24
    普通文章[英语]名师指导: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冲11-24
    普通文章[英语]2010年考研英语阅读备考四大注意11-24
    普通文章[英语]四两拨千斤 决胜2010年考研英语阅11-24
    普通文章[英语]名师指导:考研阅读要突破 四大要11-24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公务员考试 MBA论文 考研大纲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