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复习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 | 交流论坛 | 考研专区 | 司考专区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英语 >> 文章正文  
 
 
 
关于考研阅读理解高分的纯粹技巧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2-26 12:43:24
在有可能取消公费制度,但分数高至少可以给导师留下一个比较好的印象,这往往关系到复
试是否通过。

    ②、即读即译——最苯但最有效的方法
    1、阅读的误区
    通过笔者对大量考生的了解,既使那些英语水平比较高的考生在遇到比较难的地方时也
不得不将句子翻译成汉语来加强理解。而对于大多数英语水平一般的考生来说,面对难度如
此之高的考研英语短文,如果仅仅凭语感而不是默译为汉语,要想完全读懂全文简直是不可
想像的事。
    而现在考研学子中似乎流行一种观点:培养语感,无论任何短文直接从外语的角度进行
理解,千万不要翻译成汉语。如果你非要翻译成汉语,他们就会认为你是一个“老土”、“英
语水平太低”、“误入岐途”。这也是许多某些大师高手大师所宣扬的观点之一。
    殊不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考研的英语短文都能够这样轻易的理解,那
大多数考生都可以考到80分以上了,可惜事实恰恰相反,每年英语考到80分以上者不足5%。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短文太难,90%的人都无法不在心中默译为汉语来理解其中
的复杂长句及生僻单词。
    所以说,考研英语阅读理解的唯一目的是拿到满分,而不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全面提高英
语语感,更不是炫耀自己的阅读方法是如何的先进以至于许多大师们都争相吹嘘,不要走入
阅读的误区,以实用主义为第一。

    2、即读即译——准确率永远是第一位的
    ㈠、出发点:速度和准确率在实践中谁更重要
    虽然所有考生会说准确率更重要,但是一旦应用在实践中,由于考研短文的难度使他们
产生畏难心理,自觉不自觉的提高了阅读速度,而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题问和选项的琢磨上。
这种对短文的一知半解导致了花费在题问和选项的时间太多且变得意义不大。
    的确,考研短文是难了点,但不能因为难而退缩,当你想退缩的时候请记住:考研不仅
是检验自我的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和别人竞争,在这个都感到困难的关头你只能咬牙坚持
下来才可能取得成功。
    所以说“即读即译”是一个表面看起来笨了一点但准确率最高、把握性最大的方法。的
确,因为考研短文的难度太高,若非如此,又如何能把握全文主题以及所有相关细节呢?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方法显得花费时间太多,可能也许不习惯,但经常如此训练,所谓习
惯成自然其速度同样可以提升。

    ㈡、什么是即读即译?
    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考研短文的难度之高,远远超过大多数考生在
考试的极短时间里能够完全理解清楚的水平。既使是那些阅读高手,也只能通过迅速抓住文
章的主旨、句子的主要结构来加强理解,而考研的主要考点之一就是考复杂长句的理解,所
以在阅读短文、尤其是遇到复杂长句的时候一定要“即读即译”。
    简单的说,就是一面看短文,一面翻译成汉语。虽然看起来简单,但“翻译成汉语”却
有讲究,那就是翻译的技巧和方式。
    首先得明白一个问题,就是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短文,而不是要求翻译的“信、
达、雅”。所有的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不能喧宾夺主。所以翻译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翻译的
很通畅,因为同时要照顾到速度问题,既使留下80分钟的阅读理解时间,如果拘泥于一城一
池的得失恐怕也难以顺利拿到高分。

    ㈢、即读即译的两大原则
    如前所述,“即读即译”的主要应用范围是复杂长句,其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倒序翻
译”,不拘泥于一词一地,以弄清全句含义为主。
    诸如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
    Hundreds of people get killed every year by traffic on the roads.
    翻译:几百人,被杀,每年,被车子,在路上。根本没有必要翻译成:每年都有几百人
死于道路交通事故。
    The girl who loves him so deeply finds herself unable to forgive his mistake. Around this 
point develops the sketch, which is humourous and full of a strong local flavour.
    翻译:这个姑娘,爱他这么深,发现她自己不能原谅他的错。围绕这一点出现了这个sketch
(难以准确翻译含义,从上下文推断大约是剧本一类的东西),幽默而且充满强烈的本地风味。
只要理解就足够了,根本无需翻译的很通畅:那个钟爱他的女孩觉得她不能饶恕他的错误,
围绕这一点写成了这一短剧,它不仅幽默,而且充满了浓郁的地方风味。
    虽然翻译的不是很通畅和很精确,但只要弄清了全句的含义就足够了,因为这毕竟不是
“英译汉”,否则不仅翻译不可能,时间更窘迫,最终的结果可能导致你整个答题计划的崩溃。

    “即读即译”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对超纲词的处理要合理。因为每年的英语短文中都有
不超过5%的超纲单词,所以阅读中遇到不懂的超纲词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虽然这时翻译
的思路会被打断,但没关系,顺序翻译完整句后再回头推断超纲词的含义。
    况且超纲词的选择也是很有讲究的,绝对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断出她的含义。而即读即译
恰恰在这方面能够使你有比较大的把握推断单词含义,如果只是为了追求速度的泛泛而看,
把握性恐怕就小的多。

    ㈣、辩证应用“即读即译”
    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虽然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但是他的辩证法还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的,这也是马克思从他那儿学到的一个主要经验。辩证,用中国传统话来说就是什么事都要
考虑一个“中道”,万万不可拘泥、僵化,任何僵化的东西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考研阅读
所用的“即读即译”方法也是一样。
    “即读即译”虽然适用于大多数人,在把握全文提高准确率上的确有过人之处,但是任
何方法都要适用于个人,而个人的情况可能是千差万别的。比如说有的英语基础比较好的考
生,在运用“即读即译”的时候就有可能觉得速度是否慢了一点,而且和以前所采用的阅读
方式不一样,感到不习惯。而有的考生英语基础比较差,在应用“即读即译”的方法时就会
觉得颇为艰涩,觉得时间耗费太多,等到作题时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这就存在一个辩证使用“即读即译”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句子的理解上完全无需即时
翻译,诸如下面的句子:
    The composition was written with great care. 
    他就完全可以一眼扫过去,因为根本无需译成汉语,毕竟这些句子太简单。但是既使这
些英语水平较高的考生同样会在短文阅读遇到难点,诸如下面这个复杂长句,如果不即时翻
译,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专家谈中国的公务员考前培训将走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7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7年起福建设基层工作专场招大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7年起福建有基层工作经历报考公07-18
    普通文章[司考资讯]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000人 女性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华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武汉科技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资讯动态]北大08接收推荐免试攻读法律硕士07-17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特别汇总:公务员考试分类与录取07-18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案例分析:专家谈如何把握公务员07-18
    普通文章[英语]词汇阅读是关键 08年考研暑期英语07-17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名师指导:08考研暑期专业课复习07-17
    普通文章[政治]07考研政治复习秘诀:得暑期者得07-16
    普通文章[政治]暑期考研政治复习小贴士:三层计07-16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英语暑期复习:调整状态 迎接07-12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考研指导:教育学暑期复习高效攻07-12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考研指导:金融学暑期复习高效攻07-12
    普通文章[英语]通过词汇测一测 你离英语专业考研07-12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