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上海市公务员招考名额是2497人,报考人数超过3.7万 图CFP
12月9日,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启动,全国共有64万人通过审核参加考试,人数创历年之最。
考生中有多少人是真正想当一名公务员?有多少人只是为了找个稳定的饭碗?有多少人为了晋升或调换工作?有多少人是承父母之命去考?又有多少人只是把它当成一次练笔?
本报记者采访了一些考生,探询他们考公务员的理由。
2年来参加了8次考试
陈亮(化名),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法律专业,现在上海市一街道办事处工作。从2005年起,他参加过3次国家公务员考试,2次上海市公务员考试,3次“蓄水池”(储备干部)考试。
2005年,陈亮参加了“双考”,国家公务员和上海市公务员考试都报了名——国家海洋局海域管理司和共青团上海市委。考试双双通过,但阴差阳错,他没被录取。
去年,他考国家公务员差了0.2分。上海卷笔试通过了,但体检了好几轮之后,还是被刷了下来。前几天,他又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感觉“国考”越来越难,答题时间也不够用。考完后心里没底。不过国家公务员并非他的主攻目标,接下来的上海公务员考试才是最要紧的。
在采访的十多名考生中,参加过“国考”和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的过半数,并已考过三四次。有的人戏称自己“矢志不渝”地考公务员,但问他为什么考公务员时,却一时语塞。
考公务员是让父母放心
陈亮的职业目标很明确:从政。这也是他坚持不懈考公务员的原因。可是像他这样对待公务员考试、对待自己职业规划的人有几个呢?
邓先生现在上海市一个政府机关工作,属于事业编制,这个身份让他感觉自己在单位里像“二等公民”,别人看过来的眼光都刺眼。考不上公务员,他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也就不想在这里长期做下去了。
钱小姐现在是一个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她是法律专业的硕士,择业时,这个专业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当律师,二是考公务员。钱小姐权衡利弊之后,还是选择了公务员这条路。
曾经在IT业做得不错的张先生就比较痛苦了,考公务员完全是难违“父母之命”,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升职的机会,前来报考一个街道办事处的职位。他忍不住叹气,从此以后自己就是庸人一个,事业上再无追求了。
事实上,受父母意见影响选择考公务员的人不在少数,或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在心里想过:“找份稳定的工作,父母也就放心了。”
对更多的人来说,这种“一考定工作”的路,不走白不走。花的钱不多,投入的精力也不大,考上了算运气好,考不上也无所谓。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