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了吗?”“保哪儿了?”
秋季开学后,“保研”是各大学毕业班的学生逢人必问的最时髦的问候语。
“报公务员了吗?”“报哪儿了?”
进入10月,“公务员”的话题迅速代替了“保研”,“行测”(行政能力测验)“申论”成为校园最惹眼的热门词。
“博士生一走廊,硕士生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有人如此形容庞大的公务员报考队伍。事实上,这样的形容并不夸张。据媒体报道,截至11月2日晚上6点,2008年公务员报考中,文化部、卫生部、外交部等机关单位的部分职位通过审查人数已超千人,其中农业部一热门职位与报考人数之比达1:3592。被誉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热度年盛一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与公务员招考的繁荣景象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每年公务员考试结束后,媒体上都会出现不少关于“弃考”的新闻,不少报名的人因为各种原因最后没有参加公务员考试。
报考公务员只是为了给家里一个交待
已经在杭州一外资企业工作两年的周康戏谑当年自己报考公务员是“被逼上梁山”。当时周康正在西安念大学,国家公务员招考的通知出来后,母亲一天一个电话,催着赶紧去报名,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母亲甚至开始帮他挑选职位。
“考得上考不上是两码事,但无论如何你得去试试。”每次打电话,母亲都会丢下这句话。
“就差替我去考了。”周康回忆,自己对传说中“进得官场,掌了权力,工作轻松,薪酬稳高,旱涝保收,社会福利好”的公务员职位其实并没有很大的兴趣,甚至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做一名公务员。但是,看着母亲这么热心,从感情上不忍心拒绝,加之报名也没有很大的损失,于是就报了海关总署的一个职位。
“无论如何你得去试试”,和周康母亲一样,这是很多毕业生长辈不可违抗的“指令”。在上一代人眼中,考上公务员就是“当了官”,当了官那是何等的光宗耀祖,工作稳定、轻松、待遇好、社会地位高,有如此多的好处,自己孩子怎能不去考?
周康承认,当初报考公务员纯粹是家庭的压力,“买了一套书,但是什么都没看,基本没准备过”,参加考试,只是为了给母亲一个交待,没有进面试也是在意料之中。
“对我来说,现在的工作比公务员要好。”周康颇为自信地说。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