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复习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 | 交流论坛 | 考研专区 | 司考专区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文章正文  
 
 
 
名师李淮春讲解考研政治复习目标及方法
作者:SINA 文章来源:SINA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5-13 22:18:07


  10.坚持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一定要

  A.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发生的重大变化

  B.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C.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D.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11.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理解党的先进性必须

  A.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

  B.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

  C.放到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局面中去考察

  D.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去考察

  1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要按照几个统筹的要求,即要统筹

  A.城乡发展 B.区域发展

  C.经济社会发展 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3.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B.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C.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D.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4.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新增和修改的主要内容有

  A.作为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C.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附:选择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1.A 2.D 3.A 4.D 5.B 6.A 7.B 8.C 9.A 10.D

  11.C 12.D 13.D 14.A 15.A 16.C

  多项选择题:1.BCD 2.ABD 3.ABC 4.ACD 5.AD 6.ACD 7.A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D 12.ABCD 13.ABCD 14.ABCD

  (三)分析题

  1.评析“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

  【答案要点】

  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的说法,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道理的和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认为“成事在天”,断言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则又排除了人的能动作用,因而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具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但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它存在于人们能动的自觉活动之中。因此,人们可以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2.评析“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说法。

  【答案要点】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种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它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之所以能够而且应当多样化,是因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私有制的经济可以利用,公有制的经济也可以利用。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3.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是同一的经济形式”的论断。

  【答案要点】

  从实质上看,社会主义国有制,实质上是全民所有制,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资本主义国有制,实质上是资本家集体私有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从地位上看,社会主义国有制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资本主义国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在国民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4.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6.试析下列论点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意义。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答案要点】

  这段话是列宁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普遍性相互关系的论述。它们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事物的个性和共性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没有个性即无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一般即共性只是个别事物的一部分,即许多个别事物中共同的方面,因此,个别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开始,从其中概括出对于事物普遍矛盾的认识,又以这种普遍矛盾的认识作指导,去进一步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并以此丰富对于普遍矛盾的认识。这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也是认识的规律。这一认识规律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7.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点】

  (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8.下面是一组关于统一战线的材料:

  材料1

  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与错误,然终为中国唯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的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

  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人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1923年)

  材料2

  完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级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1927年8月)

  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

  摘自《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1年9月22日)

  材料3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摘自《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年12月25日)

  材料4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年9月1日)

  材料5

  根据于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内部的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一九三六年八月即发表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与“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的是全中国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

  摘自《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1937年4月15日)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和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专家谈中国的公务员考前培训将走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7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7年起福建设基层工作专场招大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7年起福建有基层工作经历报考公07-18
    普通文章[司考资讯]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000人 女性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华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武汉科技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资讯动态]北大08接收推荐免试攻读法律硕士07-17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特别汇总:公务员考试分类与录取07-18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案例分析:专家谈如何把握公务员07-18
    普通文章[英语]词汇阅读是关键 08年考研暑期英语07-17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名师指导:08考研暑期专业课复习07-17
    普通文章[政治]07考研政治复习秘诀:得暑期者得07-16
    普通文章[政治]暑期考研政治复习小贴士:三层计07-16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英语暑期复习:调整状态 迎接07-12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考研指导:教育学暑期复习高效攻07-12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考研指导:金融学暑期复习高效攻07-12
    普通文章[英语]通过词汇测一测 你离英语专业考研07-12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