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复习指导 | 试题资源 | 下载中心 | 本站商城 | 个人博客 | 图书中心雁过留声 | 交流论坛 | 考研专区 | 司考专区 | 公务员考试 | 法硕专区 | 中高考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1考网 >> 考研专区 >> 复习指导 >> 政治 >> 文章正文  
 
 
 
名师李淮春讲解考研政治复习目标·方法·题析·示例
作者:night401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4-29 10:20:39

一、目标

 

教育部制定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规定:“政治理论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政治理论考试总的评价目标。复习效果如何,考试成绩好坏,就看是否达到或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评价目标。

在复习过程中,考生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能准确地认识或再现有关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是对考生掌握知识内容、知识范围的基本要求。在这一要求中,一是指出了考生必须复习的内容范围;二是强调考生要准确地掌握知识,必须做到准确地认识或再现有关历史、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理论。这是对考生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考生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第二,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一定的范畴、规律和论断构成马克思主义各门政治理论学科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切入点。我们知道,在政治理论各学科中,如哲学、政治经济学、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都有一系列的范畴(概念)、规律和论断,它们是各门政治理论学科的支撑点;把它们按其内在关系联结起来,就构成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因此,正确理解它们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基本上掌握了这门学科的内容。没有对范畴、规律和论断的正确理解和掌握,就不会真正懂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各种题型,从理论内容来说,都是对这方面能力的考查。

第三,要善于运用有关原理辨别理论是非,分析论证某一观点的正确或错误。这主要是考查考生辨别、判断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要善于运用有关原理,认识、分析和评述某些社会现象、当代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或党和国家的政策,即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规定,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这主要是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能力。各种题型都有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而在分析题中,则比较集中地考查这方面的能力。掌握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整个考试的重点,在分数上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在考试中就不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在复习阶段,应特别注意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在分析题中,要特别注意学会结合特定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生活的背景,分析所给出的具体材料,引证有关事实,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就是分析材料的试题。材料分析题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形式,是典型的分析题。其特点是给定若干条现成的正面或反面材料,就提供的材料提出几个问题,要求考生运用基本理论和知识进行分析,对试题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这类题一般都提供若干条材料,篇幅较大,表面看来比较难,但实际上都同考生学过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相关。求解的关键,第一步要把材料看懂,搞清它说的是什么意思,在此基础上,运用有关的理论和知识进行思考,从中揭示出材料所蕴含的思想实质,并针对试题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回答、评价或批判。求解材料分析题需要注意,有时它不只涉及某一学科、某一原理,而是涉及多种知识和原理,甚至是跨学科的。既需要哲学知识,也需要政治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知识,才能很好地回答材料分析题中的问题。要注意提高综合运用各种原理和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

第六,要准确地使用政治理论的专业术语,知识结构比较全面,文字通顺,层次清楚,有理有据,合乎逻辑地回答问题。这一点往往被考生所忽视,以为无关紧要。其实不然。这一项主要是考查考生的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以及逻辑思维和文字表达的能力。这方面表现如何,对考试成绩会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上述六点,就是硕士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考试的评价目标,是评卷给分的依据。复习的好坏,考试成绩的高低,就看在这六点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水平。

 [NextPage]

二、方法

 

为了达到入学考试的目标,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政治理论的复习过程中,要采取正确的复习方法。正确的复习方法,对于保证复习的质量、提高复习的效率和效果、争取好的考试成绩是十分重要的,它是通向目标的桥梁和抵达目标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它会因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而有所区别,要根据个人的情况和学习条件而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一些共同的、应加以注意和需要正确解决的问题。

第一,要正确理解点和面的关系,把突出重点和全面复习结合起来。一方面,要按照《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政治理论的各门课程及其内容进行全面复习。所谓全面复习,就是要掌握政治理论的基本内容,对政治理论各门学科的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要有一个整体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把握。就是说,对每一门政治理论学科,都要清楚它有哪些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并懂得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头脑中形成比较清楚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全面复习是保证复习质量、复习效果和争取好成绩的基础和前提,缺少这一环节,考试的前景就会建立在沙滩上。

另一方面,在复习过程中,又不能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使用力量,而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要领。如果说,全面复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基础,那么,抓住重点则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例如,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原理是什么,同主要内容、主要原理相联系的主要概念和主要论断有哪些,对这些问题必须在头脑中有清楚的把握。我们常说,抓纲举目,纲举目张,就是这个道理。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抓住了重点,也有助于把握全面,会加深对非重点内容的系统性理解。总之,全面复习,打好基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这是学习知识也是复习考试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处理好记忆和理解的关系,要记忆,但重在理解。在复习过程中,有些知识是必须要记忆的,如重要历史事件、重要人名地名、重要年代等,不仅如此,政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论断也需要记忆,否则,就很难把它们准确地表达出来,很容易犯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的错误。须知,记忆清楚,表述准确,既可以提高阐述问题的效率,又是增强智力、智慧的必要条件。但是,记忆必须同理解相结合。既要记忆,又要理解,但重在理解。记忆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不要机械地记忆。因为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变成真正的知识,才能转化为一个人的智力和智慧。

那么,怎样才算做到理解了呢?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熟悉并懂得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内容,知道它们的思想含义;二是要懂得相关概念或范畴之间、相关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道怎样从一个范畴过渡到另一个相关范畴,从一个原理过渡到另一个相关原理,并能运用它们综合地论述问题;三是知道这些范畴和原理同客观实际有什么联系,它们在实践中、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指导意义和作用。

第三,在复习过程中,要自觉地把基本原理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是研究生入学政治理论考试的重点。不仅在分析题中,而且在其他题型中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因此,考生不仅要熟悉理论,同时应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多下一些工夫。怎样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当你复习或学习某一原理时,除弄清它的基本内容外,一定要有意识地思考这一原理同哪些实际问题相联系,它能说明和解决的主要实际问题是什么,对说明和解决实际问题有何指导作用和意义。对每一个基本原理同实际问题的联系,都应在头脑中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样,在临场考试时,无论遇到什么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都会握有比较大的主动权,回答问题也就比较得心应手,这就是“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

理论要联系实际,那么,什么是“实际”呢?“实际”有大有小,各式各样,联系实际的范围也非常广泛,概括起来,相对地可分为三大方面:历史实际、现实实际和思想实际。历史实际,如重大历史事件、历史资料、历史人物等。现实实际,主要指党和国家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决策,以及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重大事件等。如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等,都是我国的重大政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制定了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作出了政治经济的重大决策,并在理论上有许多新的突破。这些都是理论必须联系的重要实际。思想实际,主要指当前存在的思潮、思想倾向和应该注意的思想问题。上述三个方面的“实际”,都可以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象,都可以成为用一定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的客观实际。

第四,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新发展、新变化。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科学在进步,因而马克思主义必然是“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学的政治理论有其相对稳定性,但也必然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政治理论各门学科在内容上也必然进行相应的变化,增加新的观点、新的知识和新的提法。因此,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对新增加的知识和理论观点要特别加以注意。

第五,要尽可能地扩大知识面,特别要注意同政治理论相关的科学知识。在文、理科使用统一试卷以后,这一点就显得更加重要。文科考生应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自然科学知识,而理科考生则应尽可能地掌握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无论哪类考生,都需要尽可能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不仅是考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知识面宽一些,知识结构完善一些,这对理解和回答问题,打开和扩大思路,都是大有帮助的,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

  [NextPage]

三、题型分析及解题思路

 

复习效果如何,考试成绩好坏,是通过解答各种类型的试题表现出来的。只有正确解答各类试题,才能最终达到《政治理论考试大纲》的评价目标和要求,取得好成绩。因此,考生应了解各类试题的特点,掌握各类试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以及解答各类试题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题

 

选择题有两个特点:一是从内容上看,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试题涉及政治理论的方方面面,覆盖面较大。选择题的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必须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必须对基本概念(范畴)、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进行全面复习。二是从求解答案看,具有现成性和固定性,即在各种选择题中都提供出现成的正确答案,并且是给定的,只能选择它所提供的答案,没有选择的灵活性,不能多,也不能少。选择题的这一特点,要求考生必须准确掌握知识,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以上特点说明,只有全面而又准确地掌握知识,才能做好选择题。

选择题相对划分为识记性选择题、理解性选择题和应用性选择题三种形式。识记性选择题要求对基本知识、基本论断等准确记忆和熟练把握,只要熟记有关知识,就可以回答出来。

与识记性选择题不同,理解性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仅靠记忆是难以从试题备选答案中作出正确判断或选择的。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一古代哲人的论说属于什么观点”,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既懂得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些知识,又要懂得中国古代哲学的性质和特点。又例如,“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什么”。要正确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懂得什么是“度”,即知道保持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如果超出事物的“度”,事物就发生质变而成为别的东西了。对人物的描写也是这个道理。再如,“把生产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根据是什么”,“根据认识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的问题上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什么”等等的试题,都只有理解了它们同基本原理的关系,才能从备选答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应用性选择题要求考生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对一定的具体现象、材料和事例,对某一论断的对错,对某一正确的或错误观点的性质,从试题的备选答案中作出正确的识别和判断。例如,2003年有这样一道试题:“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哪些?”试题给出的选项是“矛盾的同一性是包含差别的同一性,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这一道试题提供了哲学思想史的材料,并从中概括出五个辩证法的命题,让考生识别选项中哪些是试题的正确答案。像这样的选择题就带有一定的应用性,要求运用学过的理论,通过分析,在备选答案中作出正确选择。又如,2001年的一道选择题,“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它将对两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这在辩证法上的启示是什么”。回答这一试题,需要懂得中美“双赢”是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的表现,并善于从“双赢”中分析出它所体现的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哪些作用。这类选择题并不很难,只要熟悉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又知道它们同试题所提供的现象、事例和论断的联系,就能从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不管解答何种形式的选择题,都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即要认真审查试题的要求,一定要把题意同试题所给出的备选答案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切不可离开试题的要求,离开题意,孤立地去确定哪个或哪些备选答案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因为试题的备选答案中某一命题、某一观点可能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题意所要求的,如果选择了它,就要犯所答非所问、南其辕北其辙的错误。这是做选择题时容易犯的毛病,应加以特别注意。

为了提高做选择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建议考生多做一些模拟实战练习。可以用过去考过的试题或辅导书的模拟题,进行自我测试,自问自答,然后再同正确答案相对照,并找出某些问题没有答对的原因。“熟能生巧”,在复习中多进行几次模拟考试的实战练习是大有益处的,是一种有效的自测方法。

 

()分析题

 

一般说来,分析题就是把试题所给定的命题、问题和材料等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要求考生对这一系统整体进行分离、分解,剖析出各个方面,对整体所蕴含的诸方面的内容作出说明、解释和回答,揭示出诸方面内容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对诸方面内容进行系统综合,揭示彼此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联系,从而对问题作出全面的阐述和整体性的本质结论。

分析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从题型的形式看,以往考试中的论述题、材料题以及辨析题,都属于分析题。从分析的内容对象上说,相对可分为: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性的分析题;材料性的分析题;带有迷惑性的分析题。

 

1.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

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一般说来,它要求熟练掌握和理解所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和原理,重点考查考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分析解决一定问题的能力。例如,1999年的一道试题:“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何现实意义?”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熟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的原理,并善于对这一原理进行分析: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对这些不同的方面分别作出规定、说明和回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同时,要知道,用实践标准原理指导实践也不是单一的,它对深化改革的各方面都有指导意义,这又需要对各主要方面作出分析和论述。又如2002年的试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这一试题也是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它不仅要求考生懂得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收入分配的理论,而且要求考生掌握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的知识,并运用上述理论和最终目标的知识,正确分析、论述“差距有所扩大”的这一社会现实。

 

2.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性的分析题

这类的分析题同知识、原理性的分析题有密切联系,它们都需要运用一定的知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不同之处在于,这类分析题往往并不指明运用哪方面的具体知识、原理去分析实际问题,而是从试题给定的社会现象、客观实际、国内外重大事件或问题中,分析、概括其中所蕴含和体现的有关知识、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知识去分析和论述试题给出的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揭示出它们同一定的原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必然联系,从而对既定的现象、实际和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说明和论述。在以往的试题中,如:“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城市土地征收使用费,并按不同地段确定不同的收费标准。试析这样做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计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然而社会主义革命却首先在比较落后的国家成为现实。试析这些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并阐明我国社会主义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的必然性”,等等。诸如此类的试题,都属于社会现象、客观实际性的分析题。解答这类的分析题,既要看到它同知识、原理性分析题的一致性,又要看到它与这类分析题的不同特点,相比之下,它的难度更大一些。

 

3.材料性分析题

材料性分析题是分析题中一种比较典型的形式。其特点是,它提供若干条现成材料,从材料中提出若干问题,要求考生按照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对材料作出正确的理论说明。

材料性的分析题所提供的材料,从过去的试题看,其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如史料性的材料,社会主义建设的材料,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材料,一些著名人物的言论材料等。虽然材料的范围比较广泛,但所有的材料都是围绕着政治理论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选取的,是同政治理论密切相关的。2003年有一道思想史料的分析题,要求分析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论述试题所提出的问题。2004年的一道分析题也是如此,它以闻一多的授课以及与学生们的对话为题,要求考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认识论思想。表面看来,材料题的量大,似乎很难,实际上,只要看懂了材料,搞清它的意思,又掌握了政治理论的有关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就能够从理论上进行正确的分析论述,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

当然,材料性分析题这种题型有其自身的特点,考查的侧重点同其他题型也不尽相同,因此,回答材料性分析题同回答其他试题也就有所区别。回答材料性分析题,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必须认真阅读试题所提供的材料,真正弄懂和理解材料的内容,搞清楚它所要说明的问题实质。这是分析材料和正确回答问题的基础。

 

第二,在弄懂材料的内容和实质的基础上,确定回答问题的思想方向和理论范围,即用什么思想观点或哪方面理论,去分析、论述试题所提供的材料和回答它所提出的问题。另外,材料性分析题所涉及的知识和理论,往往不是单一性的,而带有学科性,需要对有关知识和理论进行综合而灵活的运用。

第三,在对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必须把材料的内容同试题的提问紧紧地联系起来,紧扣题意,而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提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泛泛地回答问题。否则,就可能犯所答非所问、含混不清的错误。

第四,在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有的是正面材料,有的是反面材料;试题依据材料所提的问题有的需要从正面分析论述,有的则需要分析批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理论论述,通过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一个个地回答试题所提出的问题(问题往往不是一个而是几个),不要对若干问题作笼统的回答。

 

4.迷惑性的分析题

这类题型往往带有一定的迷惑性,真假对错不易识别,需要对理论、知识有准确深刻的理解,以及较强的辨别能力,才能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如评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真理具有相对性,所以真理是多元的”、“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说法,就带有一定的迷惑性。

尽管这类分析题带有一定的迷惑性,但万变不离其宗,从内容上看,都是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理解,以及运用它们辨别是非、分析论证问题、破疑解惑的能力。

我们对上述四种分析题的划分是相对的,实际上各种分析题有着共同的特点和共同的要求。解答分析题的总体要求是:思想理论观点正确,分析论述符合逻辑,对知识、原理及其联系实际的分析论述必须紧扣题意。因此,无论回答哪种分析题,都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任何分析题都是对考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考查,因此,要求必须把同试题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分析清楚,阐述明白。

第二,任何分析题都要考查用一定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求揭示某一或某些原理同实际问题(历史的或现实)的内在联系,在分析论述过程中,使理论和实际达到有机的统一,联系实际的部分不可泛泛而谈,必须“紧扣题意”。

第三,分析题除考查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外,往往还考查运用正确理论辨别理论是非、批判有关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想的能力,因此,不仅要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熟悉同每一基本原理相对立的错误观点、错误倾向,并善于运用正确理论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批判。

第四,有些分析题带有综合性,要求用某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多方面的原理分析和论述某一问题。例如试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某些负面效应。请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阐述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分析论述这个问题就涉及矛盾学说的三方面的原理:(1)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大好形势下,依然会存在矛盾和问题,这就需要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说明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关系。(2)取得巨大成就的正面效应和同时出现的负面效应,正面效应是主要的,负面效应是次要的,这就涉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及其相互转化的原理,需要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必须充分发挥正面效应,与此同时,也不可忽视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而要尽力使负面效应转化为正面效应。(3)负面效应是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它促使我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这就涉及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并要求我们运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看待负面效应,如何积极处理新问题,解决新矛盾。所以,有些分析题要求综合运用某一学科不同原理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要善于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各种知识、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学说中的相关知识、原理,去分析认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重要问题。善于综合运用某一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提高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取得好成绩是非常重要的。

  [NextPage]

四、解题示例

 

()单项选择题

 

1.相信“意念移物”、相信“意念”可以直接改变物体结构,这是信奉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主义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主义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2.认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3.“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表明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由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5.把公司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是

A.无限责任公司  B.股份有限公司

C.有限责任公司  D.合伙制企业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用这副对联形象地讽刺了

A.主观主义的学风  B.宗派主义的党风

C.党八股的文风    D.官僚主义的作风

7.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三个有利于”标准

8.“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一论断

A.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B.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明确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9.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坚持

A.与时俱进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发展科学技术   D.理论联系实际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

A.党的基本路线        B.坚持党的领导

C.建设先进的精神文明  D.坚持党的先进性

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在

A.保持党的先进性  B.与时俱进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权

12.指出下列备选答案中的错误答案。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看

A.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B.它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C.它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它的成员的阶级出身、社会成分

13.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指明的科学发展观是

A.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观

B.以科技教育为先导,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观

C.不断革命,不断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发展观

D.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A.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

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C.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D.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16.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其主要实现形式是

A.国家所有国家经营  B.集体所有制

C.股份制            D.土地家庭承包经营

 

()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2.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说明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D.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4.价值规律作用的实现有赖于

A.市场竞争  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C.价格波动  D.供求关系的变化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6.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

A.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B.利润率的提高

C.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比例的降低  D.资本周转速度的减缓

7.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们都

A.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反映了近代中国的时代要求

C.揭示了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        D.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

8.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为顺利实现这些目标,必须

A.把发展作为主题                B.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C.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D.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9.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

A.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0.坚持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就一定要

A.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发生的重大变化

B.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C.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D.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

11.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理解党的先进性必须

A.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去考察

B.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

C.放到维护和保持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局面中去考察

D.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去考察

1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要按照几个统筹的要求,即要统筹

A.城乡发展      B.区域发展

C.经济社会发展  D.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3.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

B.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C.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

D.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4.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新增和修改的主要内容有

A.作为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C.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附:选择题答案】

单项选择题:1.A  2.D  3.A  4.D  5.B  6.A  7.B  8.C  9.A  10.D

11.C  12.D  13.D  14.A  15.A  16.C

多项选择题:1.BCD  2.ABD  3.ABC  4.ACD  5.AD  6.ACD  7.AD  8.ABCD

9.ABCD  10.ABCD  11.ABD  12.ABCD  13.ABCD  14.ABCD

  [NextPage]

()分析题

 

1.评析“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说法。

 

【答案要点】

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的说法,肯定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道理的和具有积极意义的。但认为“成事在天”,断言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则又排除了人的能动作用,因而是错误的,这种观点具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的发展有其固有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随心所欲。但历史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它存在于人们能动的自觉活动之中。因此,人们可以和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去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2.评析“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说法。

 

【答案要点】

所有制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在生产资料占有方面的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种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它主要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之所以能够而且应当多样化,是因为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私有制的经济可以利用,公有制的经济也可以利用。因此,我们应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

 

3.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制是同一的经济形式”的论断。

 

【答案要点】

从实质上看,社会主义国有制,实质上是全民所有制,是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资本主义国有制,实质上是资本家集体私有制,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

从地位上看,社会主义国有制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资本主义国有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大,在国民经济中不占主导地位,不起主导作用。

 

4.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是怎样认识这一问题的?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一些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凡物必有合……有合各有阴阳”。“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简析上述论点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这方面的基本原理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

上述观点指出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相互联系、包含矛盾,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不可分割。但这些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零散的,并带有一定神秘色彩。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客观事物自身固有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系统地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学说,科学地阐明了关于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原理。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只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反对一切形而上学的片面性和绝对化,才能获得正确认识,做好各项工作。

 

 

6.试析下列论点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及其意义。

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答案要点】

这段话是列宁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的普遍性相互关系的论述。它们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相对与绝对的关系。这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事物的个性和共性是辩证统一的,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没有个性即无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不能离开共性,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一般即共性只是个别事物的一部分,即许多个别事物中共同的方面,因此,个别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认识一个个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开始,从其中概括出对于事物普遍矛盾的认识,又以这种普遍矛盾的认识作指导,去进一步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矛盾,并以此丰富对于普遍矛盾的认识。这是认识的辩证过程,也是认识的规律。这一认识规律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坚持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7.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及应采取的对策。

 

【答案要点】

(1)马克思认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这部分产品没有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上的补偿和实物上的替换,影响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2)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认为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均应保持平衡。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供过于求,影响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均衡,影响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按照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应坚持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使社会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基本平衡,实现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

 

8.下面是一组关于统一战线的材料:

材料1

国民党虽然有许多缺点与错误,然终为中国唯一革命的民主派,自然算是民主的联合战线中重要分子……

反对帝国主义的联合战线:以工人农人及小资产阶级革命的党派或分子为主力军,向一切帝国主义者加以攻击;同时亦可联合半民族运动的党派,向一派帝国主义者作战

摘自《中国共产党对于目前实际问题之计划》(1923)

 

材料2

成中国的民族解放及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任务,现在已经完全放到工农运动身上,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才能履行这一任务;只有工农的民权独裁与国际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以及一切资产阶级直接斗争,——“民族”资产阶级亦在其中——如此,方能履行这一任务。

摘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任务与策略的议决案》(19278)

组织各色各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公开组织,或者参加一切已经存在的反帝组织而夺取他们的领导。经过这些组织正确实行反帝运动中的下层统一战线,和吸收广大的小资产阶级的阶层参加斗争

摘自《中央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1931922)

 

材料3

党的策略路线,是在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主要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头子蒋介石。

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与其走狗蒋介石。

摘自《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19351225)

 

 

材料4

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一方面继续揭破他们的每一退让、妥协、丧权辱国的言论与行动,另一方面要向他们提议与要求建立抗日的统一战线,订立抗日的协定。

摘自《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193691)

 

材料5

根据于资产阶级及国民党内部的开始向着抗日救国方向的变化,本党从一九三六年八月即发表了《致国民党书》,提出了为“统一的民主共和国”而斗争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下,我们主张“联蒋抗日”与“国共合作”。

西安事变发生后,本党本此方针,调解双方冲突,使内战得以避免,和平获得最后的胜利。本党对于联合全民族一致抗日的忠诚,至此才为全国各界所了解。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无疑的是全中国民族的胜利,也是本党新政策的胜利。

摘自《中央委员会告全党同志书》(1937415)

 

请回答:

(1)阅读材料12,指出“下层统一战线”与“联合战线”相比其构成有何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主客观原因。

(2)比较材料2345,指出党的策略有何变化。

(3)根据材料345,说明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客观依据。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为什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问题。

 

【答案要点】

(1)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的下层统一战线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因为大革命失败后民族资产阶级脱离了革命;党内存在“左”倾错误,把资产阶级看作了革命对象。

(2)由单纯的下层统一战线到实行上、下层结合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政策;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由逼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3)日本扩大侵华战争,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要求抗日,而且国民党内部发生了分化,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参加抗日的可能。

(4)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集中力量反对最主要的敌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路线。实践证明,统一战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法宝。

 

9.以下是有关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世界及西方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状

年份

1991

1993

1996

世界

1991

2327

3319

国别

美国314

美国782

美国878

日本307

英国255

英国446

法国239

法国206

德国278

德国237

德国153

法国265

英国163

日本138

日本234

五国合计

1260

1534

2101

 

根据联合国《1997年世界投资报告》资料整理

 

材料2

全球经济使得世界上所有生存有道的经济单位,都能够在需要发展时攫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东西。他们不再需要就近寻找资源,也不必再仰赖政府的正式出力,就可以获得他国的资源或敲开消费者的大门。这种情况已使传统上扮演“中介人”功能的民族国家及其政府变得无用武之地。全球市场靠自己的力量就运作得很好,因此民族国家再也不必扮演创造市场的角色。实际上,现在民族国家自己问题重重,大部分时间反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绊脚石。假如情况许可,从全球角度所拟出来的问题解决方案会自行流通到有需求的地方而不必受到民族国家的干预。这种现象使得民族国家的中介角色逐渐消失掉,那么谁能坐在全球会议桌前提出全球性解决方案,其资格就不再是根据人工划分的国家疆界,反而是更重视他所代表的地理区单位。

摘自[日]大前研一:《疆界消失在无国界的世界中》

 

材料3

1999921,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前美国高级官员斯蒂格利茨对列强在就贸易自由化问题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方面的“虚伪”进行了抨击。他说,穷国对一种新的企图持警惕态度,即试图说服它们进一步向产品和劳务开放本国市场,它们的这种态度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人们看来很虚伪”。斯蒂格利茨说,一个最近的实例是,美国对本土制造商唯命是从,决定动用联邦反倾销法律来抵制来自巴西、俄罗斯和另外一些国家的钢材。还有欧盟的农产品补贴问题。

摘自路透社日内瓦1999923

 

材料4

美国的普遍利益在于鼓励那些被文化冲突分裂的国家通过共同利益的沟通走向一个发展的世界。美国的经济、政治利益在于确保世界如果走向一种共同的语言,那么它将是英语;世界如果趋向于建立共同的电信通讯,那么在安全和质量标准上它将以美国为标准;如果世界在电视广播和音乐上连为一体,那么节目和程序上将是美国的;如果世界要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些价值观念将是适合于美国的价值观念。

摘自[美]罗斯科普夫:《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赞美吗?

 

材料5

如果第三世界在华盛顿发出了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仍然愿意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只要我们能确信,如果我们按规则办事,它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我们要参与制订这些规则。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摘自《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危机》,载美国《商业周刊》,1998-10-19

 

请回答:

(1)指出材料1反映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2)结合材料3评析材料2的观点。

(3)结合材料1,分析材料4所提观点的实质及其主要原因。

(4)结合材料5和材料13,阐明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答案要点】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西方五国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美国拥有明显优势。

(2)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民族国家的作用不管发生多大变化,它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主体。从材料3也可看出,发达国家一方面宣扬贸易自由化,另一方面又搞贸易保护主义,说明国家维护本国利益的作用并未消失。

材料2认为经济全球化使民族国家的作用逐渐消失,实际上否定了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其实质是宣扬“主权过时论”,目的在于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

(3)实质是企图将全球化变为美国化。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拥有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并有独霸世界的战略企图。

(4)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重要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是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现有的世界经济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为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制定规则,并加快自身的发展。

 

10.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 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 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 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 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 380.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 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 860.2亿元,集体成分1 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请回答:

(1)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2)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3)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

(4)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比重有较大增长,因此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中。

(3)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4)由于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中国一考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网友评论(评论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姓 名: *(必填项) ·注册用户·
    Email: QQ号: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今日推荐
    最新新闻资讯

    2007年考研高校复试线

    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专家谈中国的公务员考前培训将走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7年青海省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2007年起福建设基层工作专场招大07-18
    普通文章[公务员动态]07年起福建有基层工作经历报考公07-18
    普通文章[司考资讯]司法考试北京已预报27000人 女性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华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浙江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武汉科技学院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考研资讯]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招07-18
    普通文章[资讯动态]北大08接收推荐免试攻读法律硕士07-17
    最新复习指导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特别汇总:公务员考试分类与录取07-18
    普通文章[综合辅导]案例分析:专家谈如何把握公务员07-18
    普通文章[英语]词汇阅读是关键 08年考研暑期英语07-17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名师指导:08考研暑期专业课复习07-17
    普通文章[政治]07考研政治复习秘诀:得暑期者得07-16
    普通文章[政治]暑期考研政治复习小贴士:三层计07-16
    普通文章[英语]考研英语暑期复习:调整状态 迎接07-12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考研指导:教育学暑期复习高效攻07-12
    普通文章[专业课复习]考研指导:金融学暑期复习高效攻07-12
    普通文章[英语]通过词汇测一测 你离英语专业考研07-12
    最近试题资料
  • 此栏目下没有文章
  • 最新增值资源
     
    1考网简介 | About 1kao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2004-2010 www.1kao.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1考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