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主义荣辱观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大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官气正则民风清。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点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用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
【相关资料】
“宁可毁人,不可毁誉”。
苏武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仍然不屈服,苏武牧羊,是以守节为荣。诸葛亮受刘备之托孤辅佐幼主。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年仅年五十四岁之时就因积劳成疾而病逝。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是以勤政为荣。
文天祥说:“事既如此,不必多言,快快取我头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杨震当荆州刺史和东莱太守时,路过昌邑。曾受他举荐的昌邑令王密,黑夜私自拜访杨震,送上十斤黄金。杨震当场拒收。王密说没有别人知道,杨震义正言辞的说:“你知,我知,天知,地知,怎可说无人知道?”后来人们把拒收贿金称“四知金”。杨震为官清正廉洁,从不接受别人的私自请托。有些亲朋故友劝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这个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杨震拒金,是以清廉为荣。
擅长画竹的著名画家郑板桥,任曹州县吏时写下这样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题画小诗,表达了郑板桥关心百姓的虔挚情感。郑板桥咏竹,是以爱民为荣。
还有岳飞的“精忠报国”;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二、和谐社会理论
【和谐社会的6个基本特征】
一是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二是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三是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四是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五是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六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相关资料】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人类几千年的美好梦想。
所谓公平正义,涉及权利分配,制度安排,同时也涉及价值观念及其价值理想。
古代社会的公平正义观念,主要是指平等、均富、公道、正当。孔子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柏拉图主张“公道(正义)就是享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自己份内的事情”,亚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某种事物的‘平等’(均等)观念”,都不同程度地表达了古代人公平正义观念。
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的依赖关系”向“人的独立性”的转变,使个人摆脱了封建专制等级制度的束缚而获得了“政治解放”,获得了某种形式的“自由”、“平等”和“民主”权利。但资本主义并未实现“社会解放”、“人的解放”、“人类解放”,它并没有消灭阶级、私有制、剥削、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因而,它不但没有消灭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和事实上的不平等,反而使这种两极分化和不平等更为加剧,这便使社会主义产生及其公平正义价值追求成为历史的必然。
和谐社会,从结构上说,总是意味着社会各要素之间的某种和睦融洽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从领域说,包括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从主体说,包括工人、农民、干部、军人、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私有企业主等各个阶层;从实践说,则主要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等不同形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方方面面、各个阶层、不同实践之间的和谐融洽关系。
当代美国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罗尔斯主张“正义即公平”,亦即“所有社会价值――自由与机会、收入与财富以及自尊的基础――都应平等的分配,除非任何价值的不平等分配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据此他还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自由原则和平等原则)。
胡锦涛主席则强调,社会的公平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加强和改进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以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干部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当前要突出抓好领导干部依法执政教育培训。
三是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加强依法行政,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进政府立法工作,理顺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四是切实维护司法公正。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保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五是坚决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探索建立信访、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当前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六是全力维护社会稳定。继续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广泛开展创建“和谐平安社区”活动。
七是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推动党内监督和人大、政协、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等方面监督的有机结合,强化人大法律监督职能,拓宽政协民主监督渠道,强化人民群众对权力的监督,加强和改善舆论监督。
三、科学发展观
【含义】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以人为本
【申论资料:历史渊源】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最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他在《管子·霸业》中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孟子也曾说过这样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毛泽东同志说的那样,剥削阶级讲“爱民”同爱牛差不多,为的是用牛耕田,从牛身上挤奶。
在西方,一位名叫普罗泰戈拉的智者就曾经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看法。
在西方中世纪,神学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地位被神淹没了。到了近代,以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为标志的欧洲文艺复兴,把人对神的崇拜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这种人文主义思潮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对于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资产阶级的人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的人性论。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由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商品拜物教大行其道,“以物为本”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实际追逐的价值目标,因而所谓的“以人为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口头宣言。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思想家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必须澄清的几个模糊认识】
有人说,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早就有了,现在提出以人为本有什么新意呢?其实,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同历史上的民本思想有本质区别。第一,在古代,民本思想被视为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的手段,是一种“驭民”、“治民”之术。第二,我国古代民本思想在重民、亲民同时又有畏民、愚民倾向,甚至把人民群众看做是无知无识的“群氓”,或是供君王驱使的“牛羊”,与民主精神完全相背。
有人认为,西方早就提出人本主义的观念了,同我们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有什么区别?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也大不相同。在文艺复兴以后的西方,人本主义亦称“人本学”,泛指任何以人为中心的学说,以区别于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在哲学上,通常指那种抽去人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而把人仅仅看做一种生物的机械唯物论和历史唯心论。主要代表人物为德国的费尔巴哈。他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把人看做纯生物界的人,不懂得人的社会实践的意义以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也把自己的唯物主义学说称为“人本主义”。针对这两个人的观点,列宁曾鲜明地指出,他们主张的人本主义“只是关于唯物主义的不确切的、肤浅的表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