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他与死神 擦肩而过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北京考试报  点击数1066  更新时间:2008/6/4 16:00:52  文章录入:carol  责任编辑:carol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来自全国的志愿者来到灾区,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在这些志愿者中,来自北京的刘潇奕是北京向导培训学校的一名成教生,他和队友们一起付出辛劳和汗水,帮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辗转灾区6地
  20岁的刘潇奕是北京丰台区人,5月19日,他登上前往成都的列车,并于30多个小时后到达灾区。刘潇奕和队友的工作紧张而繁琐:搬运伤员、清理遇难者遗体、帮灾民搭建帐篷、搬运救灾物资、搜寻山区群众……他们同军人一起高负荷工作。
  从到达那天起,刘潇奕就和来自各地的60余名志愿者编为一组,一周之内辗转数地:成都、都江堰、什邡、彭州、绵竹、绵阳……每到一地,刘潇奕都随时和队友投身于救灾中。
险些滑下深谷
  灾区大部分道路被地震造成的塌方阻断,刘潇奕和队友奔波各地救援时,大多靠两只脚行走。脚磨起了泡,直至变得麻木,但他们的脚步没有停下。
  已没有时间概念的刘潇奕,不知道具体日期。一次,他和队友接到任务:北川县大山深处一小镇被隔绝,需要趟路进山,把受困群众转移出来。
  从安县秀水镇出发,刘潇奕和队友乘车来到山路塌方处,而后弃车徒步进山,一同行进的,还有成都军区一支工兵部队和安县武警中队官兵。由于山路崎岖,雨水冲刷和山体滑坡,每一段路都泥泞难行。路旁是深谷沟涧,旁边是随时可能滚落的巨石,刘潇奕第一次感觉危险离自己如此之近。经过一段仅容一人通过的山道时,刘潇奕脚下一滑,一把没抓住山上的支撑物,向身旁的深谷坠下。千钧一发之际,紧随其后的一名武警战士眼疾手快,一把抓住刘潇奕的上衣,将他从鬼门关扯了回来,刘潇奕吓出一身冷汗。
  很多村民的粮食被埋在废墟下,刘潇奕和队友要从废墟中抢运粮食。在一次抢运一个国家粮库的粮食时,刘潇奕和队友在已摇摇欲坠的库房里往返抢运,眼看就要运完时,余震来袭,刘潇奕和队友抬起一袋粮食就往外跑。刚出库房10多秒,房屋轰然倒塌,他和队友瘫坐在地上。这样的惊险场景不止发生过一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让刘潇奕意志更坚定、胆子更大了。
一顿最好吃的午餐
  几天前的一个中午,刘潇奕吃到了米饭和炒圆白菜、冬瓜,这是他和队友来震区后最好的一顿午餐,而当天的晚饭是一块小拇指大的压缩干粮。
  每天忙着抢险救灾,刘潇奕和队友一日三餐没了规律,早晨起床后就开始干活,早饭顾不上吃,中午和晚上也只吃一点儿,用他的话说,“一天三顿的饭量,还没在北京一顿多呢!”由于每天精神高度集中,他和队友已不知饥饿,疲倦分散了食物对他们的诱惑力。
  灾区余震不断,刘潇奕每天和队友只能睡在马路上,到处是瓦砾。帆布、塑料编织袋往地上一铺,就是他们舒适的床,外套则是他们御寒的“被子”。就是这样的睡眠,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奢侈,紧张的工作让他们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只要一声令下,他们就要投入到抢运、装卸救灾物资的工作中。
  如果赶上下雨,路面积满雨水,连大街上也不能睡了,只能找勉强能避雨的房子住。他们所在的地方处于都江堰城乡结合部,四周已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屋。一番寻找后,他们只能睡在仍有危险的校舍内,和四周比起来,这里虽然危险,但勉强还可避雨。他们的睡觉方式是:每班派两人轮流警戒,发生余震就赶紧用话筒呼喊。
(北京考试报记者 曹金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